兵多船少的問題解決以後,撤退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5月28日,他們撤走17804人,29日撤走47310人,30日撤走53823人,前4天總共撤走126606人,大大超出了海軍部原來希望的4.5萬人。
5月31日和6月1日是“發電機”行動的成績最顯著的兩天,盡管德軍連續不斷地炮擊和轟炸,英國船隻白天不便靠近敦刻爾克,仍撤出了13.2萬人。但是,在撤退過程中,船隻的損失很大。僅6月1日這天,就有31艘船沉沒,11艘船被擊毀。有2艘滿載2700名法國士兵的英國運輸艦沉沒後,艦上人員隻有2100人被小船救走。
此時,德軍的包圍圈收得更緊了,德軍的炮火已延伸至敦刻爾克附近海域,撤退隻好改在天黑後進行。
6月2、3日夜間,餘下的英國遠征軍和6萬名法軍冒著敵人的炮火撤了出來。
在法國的堅決要求下,英國同意將“發電機”行動延長到6月4日。
6月4日早晨,阿布裏亞爾和拉姆齊在多佛城堡見麵,都同意撤退工作告一段落。當天上午11時,法國政府也批準該決定。滿載著法國士兵的英艦“希卡裏”號是最後一艘駛離敦刻爾克港口的船隻。下午2時23分,英國海軍部正式宣布“發電機”行動結束。
至6月4日下午5:23分,這次行動,除了沒來得及撤出的法軍第1集團軍的4萬人投降外,共有338226名英法士兵撤出了敦刻爾克。
英法聯軍曆時10天的敦刻爾克撤退行動的成功,對德國最高統帥部來說是一次嚴重的教訓,但對英國、法國來說,它完全不是什麼勝利,不管怎麼說,敦刻爾克撤退是成功的,能在德軍飛機、坦克、大炮的瘋狂轟炸下,撤出那麼多的主力兵員,那是敦刻爾克奇跡。
那麼奇跡賴何而發生呢?曆史學家們總結說,排除其他人為因素,奇就奇在,在生死存亡的險要關頭,領導者們所表現出的那種有條不紊的組織力,每個士兵聽從指揮,步調一致的沉著力。因據目擊者介紹說,在那種緊張的氛圍中,撤退的士兵排列整齊,有秩序地登船,無一點驚慌,無一個搶上,才使得整個撤退現場秩序井然,是組織力決定下的秩序創造了奇跡。
4.隻有步調一致,才能獲得勝利
在行動中,步調指的是行動的統一製式和要求,不能隨意破壞和更改。隻有這樣才能保證領導者所製定的行動策略得以整體劃一的有效實施。否則,再好的決策和計劃也會被破壞,而要保證領導者的戰略意圖的實現,就必須使整個組織做到在行動上步調一致。
2008年1月16日17時左右,大仝煤業有限公司在井下開采過程中發生進水事故,出水量約2000立方米,水源係老空水。當班入井31人,其中13人安全升井,18人被困井下。事故發生後,許昌市及禹州市人民政府迅速啟動事故應急預案,成立事故搶險救援指揮部,在省政府及有關部門領導的指導支持下,先後調集禹州市礦山救護隊2個小隊、平煤集團礦山救護大隊2個小隊共48名指戰員投入搶險救援工作。如何施救是一項很複雜的工作,救援人員必須要根據井下的實際情況分工協作,才能確保救援工作的有效性。指揮部根據逃生礦工提供的情況,確定被困礦工所在位置,認真分析井下巷道布置,科學製定搶救方案。一是從副斜井下井到井底,通過回風大巷利用廢棄下山巷道向被困礦工開拓小巷實施救援;建立井上下指揮係統,加強現場指揮。二是在主立井安裝排水設備加快排水、清淤,進行施救。經過近12個小時的連續奮戰17名礦工獲救生還。
這起事故成功救援的主要經驗是:一是各級政府及其有關部門領導高度重視、反應靈敏、指揮有力;二是認真製定救援方案,科學施救;三是救援隊伍排除艱險、頑強戰鬥、奮勇拚搏;四是各相關部門和各單位密切配合、協同應對尤其是參加救援的各單位密切配合和步調的協調一致是取得救援成功的決定性原因。
關於這一點,在經營活動中也有體現。
有一家食品公司,經過多年的摸索,配製出一款新口味的餅幹。為了爭取市場,公司花費了巨額的廣告費用,市場的熱度被煽乎起來了,各地顧客都翹首以盼,但該產品卻遲遲不露麵。一些市場人士起初以為,該公司是想吊足顧客的胃口,故意拿著架子不放貨。後經了解得知,由於該公司市場部太性急,跑得太快了,未與生產部和銷售部協調溝通好,便擅自采取了行動,致使原料供應不足,鋪貨跟不上,導致許多地方根本無貨可鋪。結果,這場轟轟烈烈的廣告空襲變成了無效行為,不僅白白耗費了公司的大量廣告費用,還讓客戶有被戲弄之感而引發了強烈不滿,使企業品牌形象大受損害。
俗話說:“步調一致,才能得勝利。”企業中每個成員隻有在統一的指揮協調下,整體劃一的行動才能在關鍵時刻或在危機關頭,體現出實力,取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