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有條不紊的組織力(5)(1 / 2)

危機中的領導者需要成為行動的榜樣,這樣人們將知道如何行動;要保持一種堅信一定會勝利的樂觀情緒,並通過各種手段將這種情緒傳播出去;要保持與民眾的溝通和聯係,讓他們知道對發生的一切都有人在負責處理,並且隨時更新信息,讓他們相信一切都在運行。作為領導者,朱利安尼都做到了。他第一時間到達世貿中心廢墟,通過新聞發布會鼓勵人們勇敢麵對並戰勝發生的一切災難,鼓勵大家盡快回到正常的生活工作中去,以顯示民眾的勇氣。雖然醫院不缺乏物資,他還是鼓勵大家獻血捐物,通過這種方式讓民眾感覺到自己在做一些對恢複有幫助的事情,感覺到自己能夠為戰勝災難出一份力,通過幫助他人變得堅強。

一位理智地使自己保持平和快樂的領導方能給人有能力的感覺,其組織力才會不斷地擴大,有助於你在突發事件降臨時組成合力而渡過險關。

3.紊亂可能會帶來滅頂之災

人們可能習慣了細節決定成敗、製度決定成敗,意誌決定成敗等等意識教育,其實對一項事業而言常常有無數種原因決定事情的成敗,如果在一次行動中個別人、個別部門不聽從指揮,表現出步調不一致來,也會導致整體行動的失敗,對突發事件而言尤其如此。二戰時的敦刻爾克,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法國港口城市,在“二戰”期間,卻以世界上一次最大規模撤退的發生而聞名於世。

1940年5月下旬,位於敦刻爾克的英法聯軍的命運危在旦夕。

至24日晨,在英法聯軍的北麵,德軍B集團軍群即將突破比軍防禦陣地;在英法聯軍的南麵,德軍克萊斯特裝甲集群已攻克布洛涅並包圍加來,進抵格拉沃利訥至聖奧梅爾的艾爾運河一線,距離敦刻爾克僅僅30公裏。

古德裏安和賴因哈特的2個裝甲軍在阿河彼岸建立了5個登陸場,準備和從東北方向包抄過來的B集團軍群三麵夾擊,徹底圍殲退至敦刻爾克狹小地帶的英國遠征軍9個師、法國第1集團軍的10個師和比利時軍隊。

就在德軍即將包圍近在咫尺的聯軍,並取得這次戰役的最大勝利時,希特勒卻下了“停止前進”的命令,但是,一旦命令解除,30多萬聯軍就將麵臨一場滅頂之災。

約有40萬英法盟軍被迫收縮在敦刻爾克周圍的一小塊袋形地區,前有大海,後有追兵,似乎麵臨不可避免的滅亡的命運。但奇怪的是,在5月24日,希特勒發出了要坦克部隊停留在運河一線,停止向前推進的命運,使盟軍獲得了一個意外的重要喘息機會,爭取時間鞏固了敦刻爾克周圍的袋形陣地。

5月26日晚上7時許,英國海軍部根據丘吉爾的指示,發出開始執行代號為“發電機計劃”的敦刻爾克大撤退的通知。

英軍的撤退行動開始。海灘上,英法聯軍的士兵們木然地排成一行一行的,向前緩慢移動,走進沒踝的、沒膝的、齊腰的、齊胸的海水裏,最後由小船上的人把他們拉上去。

海潮漲落時,同伴們的屍體撞到他們身上,這些人有的是被敵人的炮火打死的,有的是由於救援船隻沉沒而溺水身亡的。

27日日出時分,“莫納島”號滿載1420名英國士兵返航。一路上,先後受到德軍遠程炮火和6架飛機的襲擊,尾舵被炸掉,致使23人死亡,60人受傷。27日中午,這艘靠螺旋槳前推的船終於駛進多佛港,35海裏的航程它竟花了11.5小時,通常隻需3小時。

27日早晨,有5艘運輸船因德軍炮火猛烈而無法靠岸,隻得空船返回。其他救援船隻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德軍炮火的轟炸,其中有2艘小船在接近法國海岸線時,1艘被擊沉,另1艘救起落水船員,穿過敵人炮火向英國返航。

受沙洲和布雷區的影響,多佛到敦刻爾克的最短航線是“Z”字形航線,有34海裏,輪船需緊貼敦刻爾克以西幾海裏海岸線航行,經6號浮標直達多佛。但是,這條航線已經被德軍炮火封鎖。拉姆齊將軍及其參謀人員隻好修改計劃。

在“Z”航線的東北處有一條“Y”航線,全長76海裏,易於航行,水雷較少,且不會遭到德軍的炮擊。但這條航線的航程是原計劃的2倍多,想撤出同樣多的人,需要2倍以上的船隻。因此,5月27日這天,駛抵敦刻爾克的船隻總共撤走了7669人。照此速度計算,要把全部遠征軍撤回國內起碼需要40天。

兵多船少,又成了撤退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尤其是容易靠岸的小船極為短缺。這是因為從敦刻爾克到拉潘尼的整個海灘是漸次傾斜的,即使是海水漲潮時,大船也很難靠岸,更何況大船轉舵不靈,容易造成擁擠堵塞。所以,小船的需求量猛增。

為解決這一難題,英國海運部把泰晤士河兩岸的各種小船場的駁船、帆船、摩托快艇和漁船都征集過來,組成預備隊。

為加強對“Y”航線的掩護,擊退德軍空襲,保證運輸線的暢通,拉姆齊向海軍部發出緊急呼籲,取消驅逐艦的其他任務,專為敦刻爾克撤退行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