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中國第一個提出婦女享有平等教育權利的教育家
蔡元培,字鶴卿,號孑民,1868年生於浙江紹興,從小在叔父的指導下讀書。1889年21歲的蔡元培中了舉人。1890年又考取了進士。1894年任清政府翰林院編修。
中日甲午戰爭後,蔡元培開始接觸西學,受到西方資產階級思想的影響。在戊戌變法中,他同情維新派;變法後,他從北京回到家鄉,任紹興中西學堂監督,提倡新學。1902年,蔡元培同章炳麟等在上海發起成立”中國教育會”,並擔任會長。同年秋又創立了一所新校--”愛國學社”。還成立了女校,蔡元培親自擔任校長,同時和一些進步教師為進步報刊《蘇報》撰稿。1903年蔡元培參加創辦《俄事警聞》報,後改為《警鍾日報》,反對沙俄侵略我國東北三省。1904年冬,他與龔寶銓等在上海建立反清的革命組織--”光複會”,蔡元培被推為會長。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成立同盟會,蔡元培經人介紹加入該會,並被任命為上海分會的負責人。1907年蔡元培赴德國來比錫大學留學,研究哲學、文學、心理學,深受德國資產階級思想的影響。
1911年辛亥革命後回國。1912年1月,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發表了《對於教育方針之意見》,反對清末欽定教育宗旨。認為”忠君”與共和政體不合,”尊孔”與信仰自由相違。主張教育應從造就現世幸福出發,以達到”實體世界”(即觀念世界)為最終目的。並認為國民教育、實利教育與公民道德教育是造成現幸福的教育,世界觀教育是追求實體世界的教育,美感教育則為達到實體教育之手段。這種教育觀點後來成為政府製定教育方針的依據。
蔡元培在任教育總長時,對全國的教育進行了一係列改革。主要是采取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教育方針和教育製度,代替清朝封建主義的教育方針和教育製度。他提出了停止祀孔,廢除讀經,把清朝學部欽定的”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實”五項封建教育的宗旨改為資本主義的”國民教育、實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美感教育”五項,並做了具體解釋,以此作為指導。他主持了學製改革、課程修訂,推行義務教育和社會教育。這些舉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資本主義反對封建主義的要求。
後蔡元培辭職旅居德國。1913年夏因宋教仁被刺殺案回國,奔走調停。同年秋又赴法國,與吳玉章、李石曾等創辦了”留法勤工儉學會。”1916年冬回國。191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在任校長期間,他力圖整頓北大腐敗的校風,在學生中辦起了各種學會、研究會,以把學生的精力和興趣引到研究學問方麵來。他還采用西方的資產階級教育方針,主張”思想自由,兼容並包”,即提倡學術自由,隻要言之成理便可成立,有新舊思想的教員,即便主張不同,也讓他們並存,提倡科學和民主。在新文化運動中,他提倡的白話文,反對文言文,反對舊文化,舊禮教。在他的主持下,北大校風有了很大的改觀。
蔡元培提出”尊孔、學孔、崇孔”不能照搬,但反對孔子的”三從四德”(一個女子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他尤其反對”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封建舊思想。他極力主張廣大婦女都有受教育的權利,並創立了”愛國學社”、”愛國女學”,鼓吹”民權”和”女權”,提出婦女與男人同樣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權利,為婦女受教育提供了條件,敞開了大門,使婦女從”大門不出,二門不入”的封建世俗中解放出來。蔡元培於1920年暑假在北京大學毅然招收女生,這是中國現代史上實行男女同校的一個開端。為婦女享有平等教育權利邁出的第一步。這是蔡元培一生中從事救國治教最突出的業績,為中國婦女走出家門參政、議政創造了條件。
1924年1月,國民黨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蔡元培被選為候補中央監察委員,1926年1月又被選為中央監察委員。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在中華民族的危亡時刻,蔡元培在中國共產黨的影響下,他的政治傾向又有了新的轉變,讚成抵抗日本侵略者。1932年蔡元培與宋慶齡、魯迅、楊杏佛等組織了”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反對國民黨的統治,反對國民黨的妥協政策,積極參加抗戰活動。1937年上海淪陷後,蔡元培移居香港,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終年74歲。著作有《蔡元培選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