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創辦大學的人
目前,我國大專院校近百所,每年為國家輸送大學畢業生50餘萬人,走向祖國各個建設崗位。那麼,誰是中國第一個創辦大學的呢?他就是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0年,生於廣州(今河北省景縣董故莊)的一個大地主家庭。他的青年時代,是在西漢文帝、景帝時期渡過的。自幼養成了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孔、孟書的習慣。特別對儒家經典《春秋》,更細心鑽研。他家房後有個小花園,他三年沒進過一次。號稱”三年不窺園”。到漢景帝時期,董仲舒得到了”專精於述古”的聲譽,當上了”博士”。
漢武帝5年(公元前124年),創辦了長安太學,這是中國曆史上董仲舒第一個創辦的第一所大學,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古老的正規大學。這所大學以五經博士為教官,入學的子弟稱”博士子弟”,年齡一般在18歲左右。大學的學習科目設五經,學生可任選一經學習,(相當於今天大學的專科),以自學為主,老師定期講經,每年考試一次。太學是官辦的最高學府。漢武帝為了培養官吏,統一人們的思想,接受經學大師董仲舒的建議,”定太學以教救國”,挑選”明於古今,溫故知新,通達國體”的人為博士,負責傳授學問,設置經學博士7人和博士子弟50人,後來太學生發展到3000人。可以說,這不但是中國第一個官辦最高學府,而且也是世界上第一個官方創辦的以傳授知識、研究學問為宗旨的高等學府。比歐洲在12世紀才興辦的大學,要早1000多年。它比世界上最古老的埃圾”愛資哈爾大學”還早十幾個世紀。
公元前140年,漢武帝下了一道詔令,要各地方長官推舉”賢良方正”的學者到長安獻計獻策。董仲舒連連給漢武帝上了三篇奏章,叫《天人三策》,編造了”天人感應”理論。
董仲舒又編造了一套封建道德觀,叫做”三綱五常”。他認為天有陰陽,人也有陰陽。”君為陽,臣為陰”;”父為陽,子為陰”;”夫為陽,妻為陰。”陽是尊貴的,為主,陰是卑賤的,為次。所以,他把君臣、父子、夫妻的關係叫做”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董仲舒把所謂”三綱”,說成是天意,是不可改變的東西。所謂”五常”就是”仁、義、禮、智、信”也就是孔子說的”孝悌”、”忠恕”之道。”三綱五常”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是束縛勞動人民精神的繩索。除此之外,董仲舒還宣揚了”性三品”來欺騙人們。他還編造了一條”天道不變”的理論,用來證明封建地主階級和帝王統治人民的合理性。
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大”,倡導”大一統”,把儒家經典神秘化。用”三綱五常”作為封建道德規範,建立了一整套影響甚大的封建理論,作為後來的封建統治階級所推崇。公元前104年,董仲舒病死。善有《春秋繁露》、《董子雲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