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啟迪:中國第一位民選高校校長
1995年2月的一天,她麵對將近2萬名學生與教職員工,在暴風雨般的掌聲中,走上講台。”抓住機遇,把同濟建設成一所具有國際聲望的、國內一流的社會主義大學”,這就是吳啟迪通過民選的辦法任同濟大學校長的就職演說的標題。吳啟迪,1948年生於上海的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是交大教授,母親是校醫。從小養成了她堅強自信的性格和事業上永不滿足的進取精神。她興趣廣泛,尤其迷戀於自然科學。1965年入清華大學無線電技術專業。1974年分配到雲南昆明一家電器廠工作,堅持邊工作、邊學習,養成了良好的自學習慣。1978年底,考上了”文革”後第一批碩士研究生,重返清華大學,1981年赴瑞士蘇黎世理醫工學院留學,專攻自動化係統和智能控製,並精通俄、法、德語,擁有了與世界交流的工具,1985年獲博士學位,1986年回國任上海同濟大學專業教師,很快成為自動化專業的骨幹和科研帶頭人。她以紮實的功底、淵博的學識和縝密的邏輯推理能力贏得同事的尊重。幾年中出版譯文著作3本,發表學術論文60多篇。1988年獲霍英東青年教師獎,1990年提前晉升教授,1994年批準為博士生導師。行政上任過教研室主任、副主任、校長助理、副校長。她為人謙和、勤奮、善解人意,與其他領導能夠合作默契,又能銳意求新,她獲得越來越多的師生的信任。
1994年底,同濟大學在國家教委的領導下,作為我國高校第一家試點單位,開始了民主推選校長的嚐試。在民主推薦、民主測評、訪談考察的基礎上,學校黨委廣泛聽取了教職員工和中層以上幹部、民主黨派人士的意見,然後經過推舉校長聯席會和黨委會的反複討論及投票,又從4位候選人中,一致推舉吳啟迪為校長第一人選,上報國家教委備案。這一作法,克服了上級任命和委派的弊端,是高等學校的一項重大改革,有利於選拔和使用人才,得到廣大師生的支持和擁護。
吳啟迪不負眾望,在她上任的1995年裏完成了三件大事:一是實現了國家教委和上海市政府對同濟大學的共建,二是學校獲得國家教委校園文明建設評估組的”成績優秀”的評價,三是學校通過了”2ll工程”預審,列入國家21世紀重點建設的100所大學行列。
吳啟迪具有強烈的公關意識。她利用一切有利時機宣傳同濟,讓同濟隨著她走向海外,同濟大學與德國達成了培養職業教育師資的政府間合作協議。通過各種社會關係,邀請和吸引領導人及社會名流來校,邀請有影響的全國會議在同濟召開。吳啟迪加強了校長接待日製度和信訪工作,注意傾聽群眾的建議和呼聲。吳啟迪,以快節奏、高效率而著稱。
1996年,同濟人已經描繪新的藍圖。同濟人準備在”九五”期間,將上海另兩所高校並入同濟。
吳啟迪的成功,在於她的自強不息的精神、勇氣、把握機遇的膽識以及通過努力所擁有的知識與智慧,改革又為她創造了施展才華、實現抱負的廣闊天地。這就是吳啟迪給我們的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