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中國古代第一位偉大思想家、教育家
孔子,在中國曆史上被稱為聖人。他的學說、思想一直被看作是治學為人的標準,在封建社會裏,他的學說曾教育和影響了多少代人。即使在今天,人們雖然已不把他作為偶象崇拜,但他最早提出”因材施教”的原則,”循序漸進”的學習方法,”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學習態度等等,仍為人們所繼承。
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是中國曆史上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古時候各學堂裏都掛有孔子的畫像,學生們入學上課第一件事,就是向孔子像磕頭行禮。那時孔子被尊奉為”至聖先師”,連皇帝每年也要到孔廟裏祭拜他。
孔子三歲時,父親就死了。家境貧寒,沒有機會受正規教育,他的學問全靠自學得來。孔子自幼非常好學,他說:”三人同行必有我師”。他為了學更多的知識,不恥下問,他拜了許多人為師,所以精通禮儀、音樂、射箭、駕車、計算等本領。年輕時,他曾做過管倉庫、管牛羊的小官,50歲時才當了魯國的司寇,參與國家大事的決策。不久,因為政治見解與朝廷不合,一氣之下離開魯國,帶著一些學生周遊列國。晚年回到家鄉,埋頭講學和整理古書。
孔子主張嚴格遵守”禮”的規定。這禮就是製定用來區分君臣上下,父子尊卑等級界限的典章製度。他特別強調”仁”,他認為”仁”就是”愛人”,提出”已所不欲”,”勿施於人”等觀點。孔子提倡”愛人”一方麵要求統治者之間相親相愛,加強內部團結;另一方麵也要求統治者愛惜民眾、民力,不能過分地剝削和壓迫平民百姓。孔子提出”仁”的含義就是在社會生活中人與人的關係、如何處理貴族與平民百姓兩大階級之間的關係問題。”仁”的內容包括孝悌和忠恕。孔子說:”孝悌是做人的根本”。對長輩要講孝,對平輩或下輩的要悌(友愛人孔子的學生說:”先生的思想,用一句話來表示,不過是’忠恕’兩個字罷了”。這反映了社會上的政治關係,即對上要”忠”,對同級和下級就要”恕”(寬容)。孝悌和忠恕加到一起,就是”仁者愛人”。
孔子首先在我國開創了私人講學,在我國古代,受教育是貴族的特權,各教育機關都由官府控製,普通百姓是不準受教育的。孔子開辦了私人學校,向社會敞開了大門,他提出”有教無類”的響亮口號,他招收的學生沒有階級、等級、貧富、貴賤之分,孔子主張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隻要主動要求入學,他都將他們收下。孔子招收的學生,其中有不少貧苦的家庭子弟,如孔子最得意的學生顏淵非常貧窮,過著一瓢涼水一碗冷飯的生活;孔子另一個學生子路常常吃野菜度日,為了養活母親到幾十裏外乞討;學生弓冶長甚至住過監獄。他們都成了孔子的好學生。
孔子講學大部分在家中,有時帶領學生周遊列國,沿途仍不停的講學,遇到問題時,師生一起討論,學習空氣很濃,關係融洽。他對學生是”悔人不倦”,對自己是”學而不厭”,他集中精力讀書時,有時忘記了吃飯。孔子在長期的教學中,總結出一套很好的教學經驗。他提倡”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到的東西就及時應用,反複體會,加深理解,就可以推陳出新。他主張學習與思考要結合起來。隻讀書不去思考問題,就會迷惑不解;隻空想不讀書,就無所成就。孔子還提出”因材施教”的原則,注意啟發誘導學生,”舉一反三”,讓學生靈活運用學到的知識。
孔子,這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對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貢獻是非常卓越的。他打破官辦學堂攏斷教育的局麵,開辦私人辦學的形式,先後收弟子3000多人,有成就的就有72位賢人。為了向他的學生傳授知識,把古代保存下來的皇家文獻、民間詩歌和曆史大事記加以整理,作為教材。保存下來的有《尚書》、《詩經》等。孔子周遊列國14年,親自整理和編訂過《詩》、《書》、《易》、《禮》、《樂》、《春秋》等古代文獻。為曆代批判繼承和總結我國古代文化遺產提供了豐富文化思想資料,為我國古代文化的保存和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
公元前479年,中國這位古代的偉大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學說的創始人孔子,在他73歲時病逝。他的弟子們為了寄托對他的哀思,將他一生的言語、行事、思想編寫成《論語》一書,倍受尊奉。這些書籍都是儒家學派的經典,成為後人研究早期儒家思想的主要資料,對後代有重大的影響。孔子提倡的教學原則、教學方法等,在我國教育史上久傳不衰,應用了幾千年,可見其影響之深。
改革開放的今天,孔子的家鄉--山東曲阜,作為國內外改革開放的一個文化窗口,每年接待海內外遊客幾百萬人次,廣泛的文化交流,促進了文化、經濟的發展。孔子的學說和教育思想傳遍了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