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勝利:中國當代引發希望工程第一人(1 / 1)

張勝利:中國當代引發希望工程第一人

“希望工程”,這個名字本身就十分誘人的。它給貧困地區因家庭生活困難而失學的兒童帶來了希望和光明。

“希望工程”這是一項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的偉大事業。所以,它一出台,就被社會各界所承認,就受到全國人民的歡迎和支持,顯示了無比的生命力。

自1989年10月30日希望工程實施以來到今天,已有10個年頭了。但是,希望工程是誰引發的呢?他竟是一名12歲的小學三年級學生張勝利。

張勝利,1978年生在河北省淶源縣東團堡鄉桃木疙瘩村一個農民家庭。10歲上學,12歲時父親病故,母親改嫁他鄉。小勝利上無父母親,下無弟妹,無依無靠,生活困難,無法讀書,隻好綴學。小勝利愛學習,又不甘心失學,1989年的一天,他大膽地給中央發了一封信。信中說:”因為我家太窮,我不能上學了,我才滿12歲,多麼想多讀幾年書,長大為國家作貢獻。請幫幫我吧!”

中央領導收到了這封呼救信十分重視,派專人到河北東團堡鄉考察。發現桃木疙瘩村有13名學齡兒童,其中12名因家庭貧困而失學。張勝利是全村學曆最高的一個,小勝利確實是因為父親病故,母親改嫁,不得不離開學校而失學。團中央以此為開端經組織部部長徐永光組織,由團中央負責解決貧困地區因家庭生活困難而失學的兒童能重返校園繼續讀書。徐永光聯合全國青聯、全國學聯等單位,在全國開展了向社會募捐救助貧困地區因家庭生活困難而失學的兒童重返校園、依法保障他們接受義務教育為內容的活動。1989年10月,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向海內外宣布建立”救助貧困地區失學青少年基金”,從此,開始了全社會乃至海內外,募捐資助貧困地區失學兒童。並把這項龐大、人民非常擁護和歡迎的公益事業,命名為”希望工程”。一個以獻愛心、資助失學兒童為目的的”希望工程”從此發展起來。

據悉,第一個引發希望工程的張勝利,在希望工程的資助下,不但讀完了小學,中學畢業後,又回到家鄉任希望小學的教師。不久,他又收到上海某師範大學免費深造的邀請,並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張勝利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我是一個孤兒,是’希望工程’使我能讀完了小學、中學、又上了大學。我的知識來源於’希望工程’,我要把知識還給黨和人民,還給’希望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