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思勰: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寫出農書的人(1 / 1)

賈思勰: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寫出農書的人

《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農業科學著作。此書成於公元533年一544年(南北朝,北朝東西魏時期)。全書共10卷,92篇,11萬字。其內容從農業生產到民間生活,從耕作技術到烹調方法等無所不包,無所不有。若按性質分類,則有穀物種植法、蔬菜瓜果種植法、種樹法、養牛羊、家禽及養魚法、釀酒法、烹調技術等,它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農業百科全書,也是世界農業科學史上不可多得的珍貴典籍。這部書的作者就是賈思勰。

賈思勰(具體生年不詳),是北朝時期北魏人,曾作過高陽郡(今山東臨淄縣)太守。賈思勰生活的時期是北魏由經濟繁榮、社會安定,趨向經濟衰落、政治腐敗的時期。賈思勰感到發展農業生產對鞏固政權非常重要。因此,他在所著《齊民要術》一書中首先強調了農業生產的重要性。他認為”以農為本”是關係國計民生的大事,治國者首先應注重衣食:”人之情不能無衣食,衣食之道,必始於耕織。”他把有利於國計民生的農業、手工業生產技術看作是富國濟民,安定社會的根本之法。從這一認識出發,他肯定了先人”貴五穀而賤金玉”的積極思想,批判了封建士大夫”四體不勤,五穀不分”鄙視農耕的思想。他列舉魏文侯用李悝變法而富強,秦孝公用商鞅變法,講求耕戰而稱霸的曆史事實來說明農業的重要性。由此可見,賈思勰著《齊民要術》一書並不是單純地就農桑而論農桑,而是把農桑同強國富民,穩定社會及鞏固政權的大事緊密聯係在一起。

賈思勰農學思想的另一個顯著特點就是非常注重吸取和總結先人的經驗,並講求實踐,重視自然規律。他在《齊民要術》的序言裏這樣寫道:”采據經傳,愛及歌謠,詢之老成,驗之成事。”作者所說確實如此。為寫好這部農業科學著作,她查閱和采錄的古代文獻典籍不下160餘種,搜集錄取農諺30餘種。對前人的文獻典籍和有關農諺他並不輕易照搬照套,而是在進行調查訪問、在親自進行實踐的基礎上,加以補充、完善和發展。他雖是山東人,但曾到山西、河南、河北等省及黃河中下遊地區考察,並親自經營農牧業。他既注重書本知識,又重視實踐,還能向老農請教,並在農業生產中反複驗證。由此可見他一絲不苟、嚴謹的治學精神。

《齊民要術》一書的內容雖包括農、林、牧、副、漁各業,但最重要的是總結了農業生產上的一些主要規律,提出了許多精辟見解。歸納起來有以下幾方麵:

第一,重視農業季節性,強調耕、鋤、收要注意天時與地利。耕種時,賈思勰主張”順天時,量地利,則有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勞而無獲。”鋤地時春鋤鬆地皮,夏鋤為除草,要掌握農時,還要因農作物不同,采用不同的鋤地方法。收割時要避風雨所損,及時搶收到家。

第二,提倡深耕細作,發揮土地肥力與施肥的功效。賈思勰引用”寧可少好,不為多惡”的諺語,提倡深耕細作,並指出”耕欲深,轉地中耕欲淺,”“秋耕欲鬆,春、夏欲淺”的原則進行耕地。他除主張采用休耕法保持土壤肥力外,還主張采用輪作法,並根據農作物的特性,確定輪作的種類,以發揮土壤肥力的作用。他還依據農作物的分類及土地肥瘠的不同,主張施用不同的肥料,並肯定了綠地的功效。

第三,注意選種與合理密植,提倡套種法。他非常注重種子的選用,提出了一套選種、保存種子和對種子處理的辦法。他也重視密植,認為疏密必須合理,農作物不同,疏密程度也應不同。他還提倡套種,以提高單位麵積的產量。套種也應根據作物的不同而有差異。

第四,強調秋耕的重要性和冬季積雪保墒的作用。他主張在秋季耕田,這樣可以一而當五,變為膏澤,收益為大。他還認為冬季的積雪是可貴的,可以保墒,對春耕大有益處。

此外,《齊民要術》對種樹、飼養牲畜、釀酒造醋等各方麵都有較詳盡的論述。對非中原地區所產的五穀果蔬也有所記載。

總之,賈思勰所著的《齊民要術》內容極為豐富,是古代現存的第一部卓有建樹的農業科學著作,也是世界史上一部最早的不可多得的珍貴典籍。它對我國以後曆代農業的發展都有深遠的影響。至於元代司農司編的《農桑輯要》、王禎著的《農書》、明代徐光啟的《農政全書》、清代的《授時通考》等四部綜合性的農書的成書也都受到他的深刻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