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中國科學院第一任院長(1 / 2)

郭沫若:中國科學院第一任院長

中國人民解放軍於1949年4月23日,解放了南京,宣告了蔣家王朝的覆滅1949年9月21日至30日,在毛澤東的主持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選舉了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各委員會主任、部長。郭沫若被選為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並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院長。就在新中國成立後的整整一個月內。經過籌備於1949年11月1日,中國科學院正式成立。從此,郭沫若就成為中國科學院第一任院長。中國科學院總部設在北京。

中國科學院是中國最高學術機構和自然科學綜合研究的重要科學研究機關。作為學術領導的象征,下設數理學部,化學部、生物學部、地學部,和技術科學部等共400多位學部委員組成的學部大會。同時,中國科學院直接領導的有123個科研機構,主要任務是研究和發展自然科學的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配合有關部門評審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綜合性、關鍵性的重大科學技術問題。通過科學實踐和培養研究生建立和發展高水平的科研隊伍。

郭沫若堅持黨對科學事業的領導,他指出:”隻有社會主義才能解放科學,中國科學需要社會主義,也隻有在科學的基礎上才能建設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急需科學。”這是他一生探索中得出的結論。

郭沫若將中國科學院的研究機構分布在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並在上海、南京、合肥、沈陽、長春、武漢、廣州、成都、昆明、蘭州、西安、烏魯木齊等10多個城市設立分院,統一領導分散在全國名地123個科研究部門,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從上至下一整套的科研機構網絡,他為中國科學院科研機構的建立和中國科學事業春天的到來打下了堅實基礎。從此,中國科學院在郭沫若的領導下走上了健康、發展的道路,為中國科學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郭沫若,1892年生於四川省樂山縣觀峨鄉。學名開貞,又名鼎堂。郭沫若是1919年9月第一次發表新詩時用的筆名。

郭沫若,1914年,22歲時赴日留學。曾在九洲帝國學醫。回國後專事文藝,開始創作新詩。”五四”運動時期,同魯迅一起積極投身於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文化運動。一直戰鬥在最前線,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將。這一時期他創作的新詩大多數收集在1921年出版的白話詩集《女神》裏。郭沫若詛咒黑暗,渴望光明。他以浪漫主義的詩人出現於詩壇,成為新詩運動的奠基人。《女神》反映了作者徹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鬥爭精神。其中有名的《鳳凰涅梁》預告了舊世界、舊中國的滅亡和新世界、新中國的誕生。1921年,他與成仿吾、鬱達夫等組織著名的文學團體創造社,創辦出版的《創造季刊》、《創造周報》等刊物,這對推動革命文學運動起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