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溫平:中國現代第一個爆破學工程師(1 / 2)

李溫平:中國現代第一個爆破學工程師

抗日戰爭時期,一位中國工程師,為修”直搗東京”的”史迪公路”,創立了卓越功勳,獲得了一枚美國自由勳章,本該佩帶他的胸前,然而,它卻一直沉睡在美國五角大樓一個櫃子裏,直到1984年才歸回原主。雖40多年過去了,但,戴在李溫平胸前,閃閃發光的勳章更耀眼奪目。它記錄了現代我國第一位爆破學工程師李溫平半個多世紀頑強開拓的功績,更記載了他一段光榮的曆史。

李溫平,出生在福建惠安山腰鄉古縣村。中學畢業,他懷著築路強國的誌向,考取唐山交通大學,專攻土木工程。他讀完一年預習班,二年預科及四年本科。1935年2月,他進入美國本薛尼亞大學攻讀碩士學位,隨後轉入密希根大學攻讀運輸工程博士學位。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激怒這位愛國青年,他再也無法平靜地在異國讀書,”我要馬上回國!”他提出了請求。校方及指導教師理解這位看似溫良平和,性格卻十分倔強的東方青年,破例準許他提前結業,還允許他在國內補寫博士論文。李溫平回到祖國。這時抗戰重心開始向西南轉移,這一地區必需開辟新的抗戰物資運輸線。李溫平立即投入到川滇東路、川中公路和東西公路的修築工程中去。

1941年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進入最困難時期。國內重工業基地相繼淪陷,海岸線幾乎全被日軍封鎖,國外援助的作戰物資,僅靠新建成的滇緬公路這唯一的國際交通要道運進來。而這條碎石路麵,坎坷不平,雨季又不能通車。到這年秋天,它已不能承擔繁重的軍民物資的運送任務,必須加鋪瀝青路麵。

李溫平就在這時調任滇緬公路局保山、下關工程段段長兼美籍總工程師助理,參加了我國第一段瀝青路麵的鋪設工程。深秋的滇西,陰雨霏霏,無任何先進工具的他,身著破舊工作服,頂著雨,用洋油桶壁鑽孔透油的土法噴灑路麵。在他的帶領下,夜以繼日地苦幹著,一些重要路段相繼被黑色覆蓋,過去每天隻能通過300輛汽車的土路,鋪上瀝青後,一天可過2000輛。畹町至昆明的路程過去要走一個多星期,現在隻需三、四天。1941年共有13萬多噸軍用物資由這裏運往抗日前線。他修築的是生機盎然的抗日大動脈,鋪設了偉大的生命線。

1942年10月,為了在中緬戰場上對日軍反攻的需要,美軍開始修築印度列多經緬甸密支那至中國邊境的公路。滇緬公路工務局也在保山成立了”保密公路第一工程處”,配合美軍上校薛德樂率領的工兵團,負責由東向西打通保山至密支那公路的國內段,李溫平擔任了工程處副處長。入冬,保密公路開始施工。新拓路線需穿過大片原始森林,條件很艱苦。李溫平與施工人員在野外風餐露宿,冒風寒雨冷鑽密林,瘴氣襲人,幾乎每天都有人病死;更難防的是敵人的子彈。每前進一步,路延伸一米,都要付出代價。當公路穿過古永壩後,被一片沼澤攔住了去路,隻見遍地是泛著黑泡的泥漿,築路機械與工具在上麵無法施展。美國的薛德樂上校急得一愁莫展,李溫平絞盡腦汁終於想出了一種”沉筏換土”的方法,將這一段路修成。

公路接近國界37號樁,眼看就要完工,卻被一座高10米、寬30米的峭壁攔腰擋住。麵對這個”攔路虎”,美國工兵束手無策。李溫平與中方工程人員一想,仔細分析石層紋理,鑽孔爆破,苦戰三天三夜,終於斬斷石壁。就這樣僅用兩個多月時間,打300餘公裏長的複雜路段,堪稱人類築路史上的奇跡。這條被人稱為”史迪威公路”終於通車了,這條軍事補給線,從1945年l月至8月的半年多時間裏,共承運了5萬餘噸援華物資,有大約1萬餘輛次載重汽車由此駛入我國,這批物資對於中國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

正是由於李溫平為修築這條具有”不朽之功”的路線上下了卓越功績,美國盟軍總部授予他及另幾位中方技術人員以獎章。後經薛德樂上校向美國政府建議,又獎予李溫平一枚美國自由勳章。隻是由於受環境限製,這枚勳章未能及時送達主人手上。

當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李溫平率領中國唯一的機械築路隊伍加入社會主義建設行列,黨的信任,群眾的議論,使他體會到自己的價值,看清了光明的前程。他曾負責修複受戰火破壞的隴海鐵路,曾在鴨錄江邊指揮修飛機場,又帶工程人員到長春第一汽車廠建廠房;今天在官廳水庫進行首次深孔藥壺法爆破,明日又趕至武漢長江大橋指導工人打橋樁。作為負責機械施工的副總工程師,許多重大工程建到哪裏,他的腳步也就落到那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