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裕祿:中國第一個好縣委書記(1 / 1)

焦裕祿:中國第一個好縣委書記

心裏裝著群眾,唯獨沒有自己,

為官一任廉潔,造福一方百姓。

這是在焦裕祿追悼大會上,一位中央領導人送的花圈挽聯上的題詞。這是黨對焦裕祿一生的高度評價和鑒定,也是百姓對他的懷念和崇敬。焦裕祿雖然逝世30多年了,但他在蘭考帶領群眾”治沙”、”治堿”、”防澇”發展經濟的成果和精神卻永遠留在人們的心中。

焦裕祿,1922年生於山東省淄博一個貧苦的農民家裏,是個土裏生土裏長的窮孩子,幼年時過著貧寒的生活。他深知農民的痛苦和地主的剝削壓迫,為了能吃飽肚子維持一家的生活,年輕時便給地主扛活,後又被日本帝國主義抓去當勞工,受盡了欺淩。1945年家鄉來了八路軍,他便當上了民兵,開始接受革命教育。1946年參加了共產黨,從此,焦裕祿走上革命道路。以後參加了,打土壕、鬥地主、分田地的土改鬥爭。

1962年,黨組織調焦裕祿到蘭考任縣委書記。他肩負著黨的重任和人民的期望來到蘭考。他看到的是蘭考的”三害”風沙、鹽堿、水澇給百姓帶來的災難。這一年,蘭考遭受到曆史以來最嚴重的自然災害,糧食產量降到曆史上的最低點。他到災情最嚴重的老朝陵村,鑽進了農民的茅草房,坐在農民的炕上,看到的是一家人衣不遮體,糧食不夠吃……他心裏陣陣絞痛。

一天,他帶領縣委一班人,到火車站看望逃荒災民,一個個扶老攜幼,挑擔挎筐爭相搶上火車的情景,焦裕祿心好似刀絞的難受,感到自己責任的重大。在大雪封門時,焦裕祿帶領幹部給農民送去了救命的糧食,鼓勵農民抗災度荒。

焦裕祿查風口、探流沙、測鹽堿、觀察洪水的流勢和變化,雖患有慢性肝病,硬是忍著巨痛風裏、雨裏、雪裏跋涉2000多公裏,跑遍了蘭考全境,製定了改變蘭考麵貌的規劃。在縣委擴大會議上,統一了全縣幹部的思想,把治風沙、治鹽堿、防水澇改變蘭考麵貌,發展生產增加農民收入放在縣委的主要任務來抓。

1963年春,在蘭考大地上,一個以治沙、治堿、防澇的戰鬥打響了。焦裕祿帶領廣大幹部,調動千軍萬馬,同群眾吃住在工地上幾個月。

焦裕祿忘我的工作,嚴格要求自己,從不要一點特殊照顧。一次,他的小孩在縣委劇院看戲,沒買票就進了戲院,焦裕祿知道後,批評了孩子並補了票。以此為例,縣委還專門起草了一個文件,不準任何幹部搞特殊,多吃、多占以權謀私。

1964年夏秋,經過治理的蘭考大地呈現出少有的豐收景象,糧食產量出現了曆史上第一個大豐收年,群眾的臉上露出了喜悅。但他們的縣委書記焦裕祿卻因操勞過度,肝病越來越重,肝病終於轉成了肝癌,生命垂危。這位”心裏裝著群眾,唯獨沒有自己”的縣委書記,共產黨人,忍著劇痛,勸解來看望他的群眾、幹部不要流淚,一定要把蘭考徹底治好。焦裕祿沒有個人任何要求,唯一希望縣委把他埋葬在蘭考的沙丘上,死也要看到蘭考披上綠裝。

1964年5月14日,病魔奪去了他的生命,年僅42歲。中共中央發出號召:向黨的好幹部焦裕祿同誌學習。學習他為了人民的利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共產主義品德,公而忘私的精神。焦裕祿雖然逝世30多年了,但他的精神卻永遠地活在人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