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認識自控力——自控力與心理學息息相關(1)(1 / 3)

第一節 自控力——究竟是誰在控製你

知己知彼:什麼是自控力

生活中,每個人都想成功,而且人人都知道,要想成功必須要有熱情,要朝著目標堅持不懈地努力。“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隻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都告訴我們成功需要堅持不懈,可是我們在朝著理想的道路前進時,經常會狀況百出,出現諸多人力難以控製的意外,這些意外狀況使得我們宏偉的目標不得不延遲甚至是擱淺。那麼,究其原因在哪裏呢?是我們不夠努力嗎?不是。是沒有遠大的目標嗎?也不是。問題就在於我們當中的很多人缺乏強大的自我控製的能力,也就是自控力。

自控力,顧名思義是指一個人自我控製的能力,是一個人為了完成某項任務而自覺地抑製那些不符合既定目標的願望、動機、行為和情緒的能力。擁有較強自控力的人,通常能夠把握好自己,無論何時都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總是能夠有條不紊地處理事情,循序漸進地把事情做好;而缺乏自控力的人往往很難成大事,他們做事常跟著感覺走,想到哪裏做到哪裏,很少考慮這樣做的後果,結果隻能在歲月中蹉跎到老,一生碌碌無為。

非洲坦幹伊克湖附近棲息著一群紅狐。紅狐為了捕獲湖裏的野鴨子,常常連續多天潛伏在沼澤地裏等待時機。它們看起來十分有耐心,總會在等待數天後瞅準時機悄無聲息地繞到鴨子身後準備美餐一頓。當鴨子受驚或者無意走開時,紅狐就用舌頭舔一下嘴唇,然後失望地返回原處繼續等待。它們每天都要經曆十幾次甚至幾十次這樣的無功而返,但它們並不灰心,也沒有絕望地放棄,一連好幾天,直到野鴨子一時疏忽,被它們捕到為止。

紅狐之所以能夠堅持,並不能說明它們擁有多強的自控力,更多的是在漫長地食物捕獲中形成的一種本能罷了。但是,如果說動物都能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控製自己的行為,作為有思想的人來說,不是更應該懂得駕馭自己嗎?

說到駕馭自己,大多數人的頭腦裏,首先想到的就是抵製誘惑,比如抵製美食的誘惑、香煙的誘惑、打折促銷的誘惑,或者是美色的誘惑等。在各式各樣的誘惑麵前,能夠巋然不動的人才是自控能力強的人,也是能獲得成功的人。

美國斯坦福大學曾做過這樣一項關於自控力的著名實驗——糖果實驗。實驗的組織者是一位心理學家,名叫瓦特·米加爾,而實驗對象則是斯坦福大學附屬幼兒園的孩子,這次實驗一直追蹤到這些孩子高中畢業。

實驗時,瓦特·米加爾將一群4歲的孩子留在一個房間裏,給他們每人一顆糖,並告訴他們:“我有事情要出去一會兒,你們可以馬上將糖吃掉,也可以等到我回來後再吃,那樣的話,你們可以再得到兩顆糖。”瓦特觀察孩子們的反應,發現有的孩子迫不及待地剝開糖紙,吃掉了那顆糖;有的孩子看上去有些猶豫,但最終還是禁不住誘惑,也將糖吃掉了;剩下的那部分孩子雖然也很想馬上吃糖,但他們還是想盡各種辦法讓自己堅持下來,比如閉上眼睛不去看誘人的糖果、將腦袋埋進手臂裏、自言自語地玩弄手指等。20分鍾後,那些堅持下來的孩子如願地得到了另外兩顆糖。

實驗結束後,瓦特·米加爾對這些受試的孩子進行了長達14年的追蹤。他發現,到了中學階段,孩子們的差異已經表現得很明顯了。那些馬上吃掉糖的孩子個性上常表現出一些負麵特征,比如說,個性衝動、固執、優柔寡斷,在困難麵前容易逃避、退縮和不知所措,對於生活中的其他誘惑也常常無法拒絕;而那些堅持到最後才吃糖的孩子,適應環境的能力更強,他們看起來更加自信,在壓力和困難麵前,不會輕易出現緊張、畏懼、逃避等情緒。他們在追求目標時,能夠迎難而上,從不輕言放棄,在遇到其他誘惑時,也能像小時候一樣,抵禦眼前暫時的好處帶來的享受,不會做出衝動的舉動。這個實驗給我們的啟示是:成功者通常都具有極強的自控力,他們不會為了一時的快樂或誘惑而傷害長遠的幸福或利益;而失敗者則往往缺乏自控力,淪為情緒的奴隸。可見,一個人能否成功,不完全取決於智商、受教育程度和勤奮程度,而是一個人在追尋理想抱負的過程中表現出的自我控製力。正如本傑明·富蘭克林所說:“我未曾見過一個自製、勤奮、謹慎、誠實的人抱怨命運不好;擁有良好品格、優良習慣、堅強的人,是不會被命運擊敗的。”的確如此,那些能夠時刻保持自製的人,是自己的主人,他們的思想總是積極的,而狀態又是充滿理性的。能夠時刻控製住自己的思想和行動,讓他們看起來更加高大和有力量;而那些隻在自己願意,或者對某件事特別感興趣時才能控製自己思想的人,一生很難有什麼大的建樹。真正的成功者,時刻都能讓他的思維服從於他的意誌力。這樣的人,才能做自己的行為和情緒的主人,也隻有這樣的人才能突破萬難,開拓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