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實驗教學目標
化學實驗教學目標是以化學實驗教學為主要手段而使學生產生的教學大綱所要求的行為變化。化學實驗教學目標與認知領域及情感領域化學教育目標的主要區別在於:在目標的內容上,主要涉及要求學生掌握的化學實驗技能,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是與學生的外部行為表現相聯係的,而不是像認知領域和情感領域目標那樣,主要與學生的內部行為相聯係;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上,圍繞化學實驗而組織的教學活動是不可缺少的條件。教師的演示實驗、學生實驗等是實現目標的主要手段。
根據化學實驗教學目標的特征,培養學生的化學實驗技能是化學實驗教學目標的主要內容。我們認為,學生的化學實驗技能不僅包括化學實驗操作技能,還要包括實驗觀察能力。
一、實驗觀察能力培養
1.明確實驗觀察能力培養目標的意義
觀察能力是指進行有意識的、有計劃的、持久的知覺活動的能力。實驗觀察能力是指能夠觀察化學實驗現象(通過必要的變革和可控製的現象),排除各種偶然、次要因素的幹擾,把握住研究對象的本質的能力。在化學教學中,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培養顯然主要與化學實驗相聯係,學生的外在行為表現為“眼動”。
觀察能力是化學教學大綱規定的要培養學生具備的四種能力之一,因而是化學教育目標的基本內容之一。我們認為,通過化學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既是結合化學學科的教學特點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主要而有效的途徑,又是培養學生的化學實驗操作技能和進行化學學習的基本條件。我們將實驗觀察能力培養作為化學教學中觀察能力培養的主要內容,可以突出化學學科教學的特點;而將實驗觀察能力與實驗操作能力區別開,並使之相對獨立出來,有利於進一步引起對觀察能力培養的重視。我們相信,明確地將實驗觀察能力培養列為化學實驗教學目標的基本內容之一,有利於大綱中觀察能力培養要求的進一步落實,也有利於化學實驗教學質量的提高。
2.實驗觀察能力培養的基本內容
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要包括對下列觀察能力的基本品質的培養:
(1)觀察的目的性。
明確觀察的對象、條件和要求。即做好觀察前的準備,掌握觀察的計劃、步驟。比如能夠明確實驗所要解決的問題,是探索性實驗,還是驗證性實驗;知道先看什麼,後看什麼等。無明確目的的觀察,隻能是一般的感知活動而不是真正的觀察。
(2)觀察的條理性。
觀察時能夠遵循合理的順序和係統步驟。比如,按照時間的先後順序或按照位置的前後順序、遠近順序等進行觀察,觀察活動應有條理,而不是雜亂無章。
(3)觀察的理解性。
在觀察過程中,能夠積極開動腦筋,使頭腦中的認知結構積極影響觀察,以理解觀察對象,使觀察更為深刻、全麵。即俗話所說:“會看的看門道,不會看的看熱鬧”。
(4)觀察的敏銳性。
一方麵能夠對所觀察到的現象迅速地做出反應而不遲鈍;另一方麵又善於發現那些容易被忽視或在其他較強刺激掩蓋下較弱的但又是很重要的實驗現象。
(5)觀察的持久性。
在整個觀察過程中,能夠自始至終保持高度的、同等的注意力,而不是在實驗開始時由於新奇的刺激而高度注意,隨後卻慢慢地失去耐心,不認真觀察。
3.實驗觀察能力培養目標的製訂
上述實驗觀察能力的五種品質,是實驗觀察能力培養的基本內容。各個品質之間不存在水平高低,而是有一定的相對獨立性。但學生在形成這些品質的過程中,也會表現出一定的差異,這就使我們有可能根據學生在形成觀察能力的不同品質時表現出的水平差異,像認知領域的目標分類那樣,來製定實驗觀察能力基本品質的學習水平分類體係。不過,目前這方麵的研究剛剛開始,我們還不能對每種品質的不同學習水平進行詳盡的描述,但我們至少可以對其做出粗略的劃分。例如,可將觀察的目的性劃分為3個學習水平,暫時分別稱為1級、2級和3級。3種水平的意義粗略界定如表8-1。
觀察能力的其他品質也可以作類似的界定。隨著我們對化學實驗觀察能力測評實踐的發展,逐步掌握大量的學生在有關方麵差異表現的資料,就可以對各種品質的學習水平做出更加清晰、合理的界定與說明。
在具體製定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培養目標時,首先根據實驗活動的具體內容,確定要培養的觀察能力的基本品質的內容,然後依據教學計劃的總體安排和學生的具體情況,確定能夠達到的適當學習水平。請看表8-2所列示例。
二、實驗操作技能培養
1.化學實驗操作技能的學習水平分類
(1)國外動作技能領域教育目標分類學理論。
動作技能領域是教育目標分類學理論的三大領域之一。相對於認知領域和情感領域而言,動作技能領域未能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布盧姆和克拉斯沃爾等人於1956年、1965年分別提出了認知領域及情感領域教育目標分類學理論之後,並未能繼續進行動作技能領域的目標分類。這一工作是後來由美國的哈羅和辛普森(E.J.Simpson)各自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