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編製模式(3 / 3)

過程模式選擇教學內容,認為科學過程比科學內容更重要,因為學生不能學習全部科學知識,懂得怎樣學比學會許多具體知識顯得更迫切。於是要求對學科知識進行詳細分析,先確定要學習的過程,再選擇適合表達過程的內容。

正是由於這種課程編製模式強調學習過程,而且又強調充分發揮創造性的教學過程對課程編製的促進作用,所以把它叫做過程模式。

與目標模式比較起來,過程模式的優點是重視教學過程,尊重教師的創造性和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把師生從死板、僵化、煩瑣的行為目標中解放出來,保證教學能靈活機動地進行,有利於提高教學質量。再則,如此充分吸收廣大師生教學經驗的教材,顯然比根據目標模式由少數課程編製人員設計編寫的教材思路更開闊,考慮更周到,更適合於教學。

過程模式也有缺點:

(1)選擇教學內容過分強調過程,有可能造成教材基礎知識不紮實的惡果。

(2)試教過程中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評價,無比較細致的共同標準,意見不易統一,課程編製人員難於做出抉擇。

(3)這種模式要求試教教師有相當高的思想、業務水平,能夠創造性地組織教學活動。根據我國當前的師資狀況,如要在較大範圍內組織試教,未必能達到這個標準。如果達不到這個標準,采用這種課程編製模式,有可能流於形式。

三、目標模式和過程模式的融合

由於兩種模式各有短長,所以有人主張把它們融合起來,吸取兩者的優點,避開它們的缺點,這樣編製課程效果將會更好。

兩者融合的關鍵在於合理地擬定教學目標。具體做法是,根據學校的培養目標擬定課程的教學目的,再依據教學內容的性質,以不同的方式處理教學目標。

對於學習結果可以具體預定者,如化學理論概念、元素化合物知識等,可以直接把它們分化成行為目標,即列出明細的知識點和相應的教學要求。

對於學習結果無法具體預定者,如培養學生能力,培養學生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和愛國主義精神等,可以製訂方向目標,列出教學的內容和安排。

另外,在選擇教學內容時,應做到過程與內容兼顧,不是先確定過程,後選擇適合表達過程的內容,而是先根據課程教學目的選擇教學內容,然後細致安排科學方法、科學態度的培養計劃。務求做到兩者統籌兼顧,密切結合。這樣既能照顧到教材知識的邏輯性,保證學生能學到紮實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又能讓學生了解科學過程,學到科學方法,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

新編教材組織試教時,一般要求教師按教材進行教學,並按教學目標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藉以檢驗教材的可行性,作為修訂教材的依據。同時,也不排斥一些有經驗的教師發揮自己的創造性,對教材進行不同的設計。修訂教材時,同樣要充分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以開闊課程編製人員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