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必須指出,雙基雖然比較穩定,但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化學科學的發展,化學課程中的雙基也應該逐步更新。譬如在理論概念上,現行化學教科書已經以“摩爾”代替了“克原子”、“克分子”,以現代物質結構的知識代替了原子-分子論和玻爾軌道理論,今後還可能以氧化數取代正負化合價的概念;在元素化合物知識方麵,今後可能要精選主族元素,適當增加在工農業生產、國防和尖端科學技術上應用廣泛的過渡元素的知識,等等。
2.課程內容的選材要適應社會對人才需求的要求
《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製改革的決定》指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需要造就數以億計的工業、農業、商業等各行各業有文化、懂技術、業務熟練的勞動者,需要造就數目宏大的各行各業的專家和技術人員隊伍。這些人才需要各級各類學校來培養。作為中學,既要向高一級學校輸送合格的新生,又要向社會輸送合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的高素質的工人、農民和其他行業的勞動者。中學化學課程的內容應當滿足各種培養任務的要求。為此,化學課程在選材上既要加強雙基,培養學生的能力,為學生進一步學習(進入高一級學校或就業前進行崗前培訓)打下基礎,也要十分注意理論聯係實際,使雙基的學習與社會生產和生活密切聯係起來,做到學以致用。要使學生不管是進入高一級學校學習還是就業,都要有所收獲。
至於在化學課程中如何處理工農業生產知識和如何界定聯係實際的範圍,我國1990年修訂教學大綱做了這樣的規定:“工業生產知識著重講授典型化學生產的基本原理,農業生產主要講化學在農業上的應用,一般不涉及生產中的技術細節問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聯係實際的教學內容應有所增強,可以充實包括環境保護、新材料、能源、海洋、衛生保健、食物等方麵的內容,但應限於有關的化學基礎知識範圍之內”。
這些規定是建國40多年來化學課程改革經驗教訓的正確總結,是我們應該繼續遵守的。
3.課程內容選材必須與學生發展多元化相適應
同一年級的學生雖然認知水平大體相近,但他們的興趣、愛好和能力確有不同,今後的職業出路也有很大的差異。過去在教育工作中多注重學生的共性,比較少注意他們的個性;在課程設置上隻設必修課,不設選修課。這樣使教育工作僵化,限製了學生個性特長的發揮,抑製了特殊人才的成長。今後必須優化課程結構,做到必修課、選修課和活動課合理結合。必修課側重提高全體學生的素質,精選雙基,對於化學基本概念和原理,側重定性介紹;對於元素化合物知識,側重典型性、規律性、實用性、先進性知識的介紹,並注意聯係現代社會生活實際。加強實驗,適當降低化學計算的難度,在教學中要使學生在知識、技能、能力、科學態度和方法的學習和培養等方麵得到全麵提高。選修課要適當拓寬、加深學生的知識,或者適當滲透職業教育因素,注重對學生能力、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的培養。活動課要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興趣、愛好,為他們在化學科學領域內施展聰明才智創造機會。
在選擇課程內容時,除了考慮上述複雜的現實問題外,是否還應遵循一些一般性原則?答案是肯定的。一些學者從不同角度為課程內容選擇提出了一係列原則。
泰勒認為,不管課程如何,課程內容的選擇應合乎下列五項原則:
(1)為了達成某一目標,提供給學生的課程內容,要使他們有練習該目標所蘊含的內容和行為的機會。
(2)所提供的內容要使學生從實踐該內容所蘊含的行為中獲得滿足感。
(3)提供給學生的內容應該是學生能力範圍所及的。
(4)許多課程內容可達成相同的教育目標。
(5)同一學習經驗通常會產生數種結果。
顯然,泰勒主要是從教育目標與課程內容的關係角度考慮問題的。他的原則的實質是課程內容必須緊貼教育目標,為達成教育目標充分發揮作用。
塔巴(Taba)則從學校在社會中的功能、社會的需要和要求、學習者和學習過程、知識和學科的性質等方麵,提出了六項選擇課程內容的標準。
(1)內容的有效性和重要性。塔巴認為,隻有先進的、正確的科學知識,才是有效的課程內容,隻有反映學科基本結構(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事實、科學的態度和方法)的內容才是重要的課程內容。
(2)與社會現實的一致性。選擇的課程內容應該不脫離社會實際,不隱藏社會中的問題,有助於學生適應社會生產和生活的需要。
(3)廣度與深度的平衡。課程內容的廣度與深度,在課時有限的情況下,是互相矛盾的。這兩者之間必須配置合理,達到適當的平衡。塔巴主張首先應確定課程深度,以廣度去配合深度,這樣才能做到課程內容“有骨頭有肉”,理論與實際密切結合,有利於學生學習。
(4)適用廣泛的學習目標。因為學習目標是廣泛的,所以選擇教學內容時要強調為多種目標提供多種學習機會。也就是說,課程內容既要有知識、技能,也要有關於科學態度、科學方法、能力、興趣愛好和思想品德培養的內容。
(5)考慮學習的可能性和適應性。選擇課程內容要適合學生的學習能力,即要以學生現有的經驗為起點,以他們的生活經驗為橋梁,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進入新的學習情境。
(6)適應兒童的需要和興趣。兒童是學習的主體,課程內容隻有能滿足他們的需要和能引起他們的興趣時,才能激起他們的學習動機,收到好的教學效果。當然,在選擇課程內容時要考慮到兒童的需要是分心理的、社會的和自我的幾種類型,兒童的興趣、愛好也具有不穩定性和可誘導性等諸多複雜情況,所以課程設計人員應該對具體問題做具體分析,恰當地處理。
以上兩位學者提出的選擇課程內容的原則,均可供課程設計人員參考。但是塔巴的六項標準更為全麵,更有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