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學
(1)培養學生的科學興趣及正確的科學態度,以適應現代生活環境。
(2)藉觀察及實驗養成學生運用科學方法的能力,以應用於日常事務之處理。
(3)使學生了解理論及地球科學的重要基本概念,以善盡國民之義務。
理化
(1)增進學生科學智能,培養科學興趣,以養成具有科學素質的國民。
(2)使學生明了學習理論的目的,在於認識物質和能量的世界,改善人類生活。
(3)輔導學生學習理論的基本知識,熟練科學方法,培養科學態度,以應用於日常生活,並作為繼續學習自然科學的基礎。
實用化學
(1)使學生明了學習化學的目的,在於認識物質和能量的世界,以改善人類的生活。
(2)介紹有關衣食住行的化學,了解科學的方法與技巧,使學生能夠應用並適應現代生活。
台灣大綱關於教學目的要求的規定有三個特點:
(1)在培養文化科學素質方麵,特別注意理論聯係實際,學以致用,強調學習科學知識的目的是為了適應生活環境,改善人類生活。
(2)強調培養學生的科學興趣、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一方麵是為了適應現代生活,另一方麵是作為繼續學習自然科學的基礎。
(3)對於如何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和思想品德素質,大綱沒有涉及。
香港1991年頒布的高中化學課程綱要(中四、中五適用)對教學目的要求(宗旨與目標)規定如下:
宗旨
本課程的宗旨是使學生能:
(1)從經驗中獲得一些知識;
(2)客觀地觀察事物;
(3)解決問題;
(4)運用科學頭腦去思考和作出獨立及理性的決定;
(5)運用化學語言來互相溝通;
(6)認識化學及化學在日常生活上的應用;
(7)體會化學對社會、經濟、環境和科技的影響及關心周圍的環境和社會。
目標
甲、知識和理解學生應具備下列的知識和理解:
(1)一些化學上的現象、事實、原理和概念;
(2)化學詞彙、術語和規則;
(3)化學在社會上和在學生生活上的一些應用事例。
乙、科學方法和解決問題的技能
學生應能:
(1)辨認科學及技術的問題;
(2)選擇並運用所認識的原理和概念去解決問題;
(3)提出假說並設計用以驗證假說的方法;
(4)分析從實驗或其他來源所獲得的數據;
(5)作出結論與推測。丙、實驗技能
學生應能:
(1)選擇適當的儀器和建議實驗步驟;
(2)安全及有效地處理化學藥品和使用化學儀器;
(3)執行實驗指示及做出準確的觀察;
(4)闡釋及評估觀察和實驗所得的結果;
(5)製作模型和裝配儀器以助理解和研究。
丁、傳意技能學生應能:
(1)從各種不同資料來源中選取有用資料;
(2)正確及有效地運用化學符號、化學式和規則;
(3)處理數據及其他資料;
(4)發展和闡釋由圖畫、數字、列表和圖表所表達的科學資料;
(5)清晰地和有邏輯地組織和表達化學觀念;
(6)就科學道德、經濟、政治和社會因素對化學在科技上的應用,提出正方和反方的論據;
(7)有效及有創作性地傳達科學意念和價值觀。
戊、作出決定的技能學生應能:
(1)基於化學數據並考慮科學、道德、經濟、政治和社會等因素而作出判斷;
(2)用適當和正確的化學原理以支持一些價值判斷;
(3)在做出選擇時提出適當的原因;
(4)做出決定及尊重別人的決定。己、態度學生應能:
(1)確保在實驗室和日常生活中安全地使用化學藥品繼而養成注意安全的習慣;
(2)可透過誠實地記錄實驗結果的習慣從而培養良好的品德;
(3)可透過化學的學習培養科學探究的好奇心和興趣;
(4)能提出化學與社會、經濟、環境和科技的關係;
(5)能表達與化學有關的問題和作出決定;
(6)對環境保護感到興趣和關注。
香港大綱跟上述幾個大綱相比,關於教學目的要求的表述有較大的不同。
首先,香港大綱教學目的要求訂得細致,因而比較明晰、具體。它將教學目標分為知識和理解、科學方法和解決問題的技能、實驗技能、傳意技能、作出決定的技能、態度六大項,每大項中又細分為若幹小項,這樣比起那些十分精煉但卻籠統的表述方式來,更便於教師學習掌握和執行,也便於領導對教學質量的檢查和評價。
其次,這份大綱對傳意技能做了細致的規定,這跟其他許多大綱相比是一個優點。因為傳意技能是學生順利從事科學學習和科學工作的基本功。
第三,能力是概括化與係統化了的知識與技能,這份大綱雖沒有正麵提到培養能力,但是卻對構成能力的知識、技能(特別是智力技能)的培養做了詳細的規定,這樣在相當程度上能達到培養能力的目的。
另外,這份大綱跟台灣大綱一樣,對於心理素質和思想品德素質的培養注意不夠,是一個缺點。
現在列表對上述幾種大綱進行比較(見表3-3),即可見我國《九年義務教育全日製初級中學化學教學大綱(試用)》對教學目的要求的提法比較全麵。
三、化學課程的內容選擇
化學教學的目的要求製訂之後,下一件事就是選擇化學課程的內容,因為一門課程的教學目的要求主要需靠課程內容來貫徹。選擇化學課程內容麵臨許多複雜問題,隻有妥善解決了這些問題,才能完滿完成選擇教學內容的任務。
1.科學的高速發展與課時的有限性之間有矛盾
近半個世紀以來,化學科學迅猛發展,新發現、新成果層出不窮,知識數量激增,但是用以講授中學化學的課時卻是有限的。這個矛盾給化學課程選材造成了困難。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期,課程編製人員為了讓化學課程跟上科學發展的步伐,不斷修訂大綱、教材,增加新的知識。這樣一來,化學教科書變得越來越厚,學生負擔也就越來越重。顯然,這樣單純做“加法”是沒有出路的,必須尋求根本解決問題的辦法。布魯納的結構課程論、讚科夫的發展主義課程論,根·舍因的範例教學法,都為解決這個問題提供了思路。我國的化學教育工作者也結合學科實際,提出了抓住雙基、培養能力的策略。因為仔細研究化學科學,不管它近期發展多快、變化多大,它的雙基總是相對穩定的,而且對於學習新知識有很大的遷移作用。再就是從縱向看,中學教育本身就屬於基礎教育,其教學內容主要應是各門學科的雙基。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國1990年修訂化學教學大綱確定教學內容的原則的第一條就規定“教學內容應有利於加強化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培養能力”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