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基礎理論教材的編製(3 / 3)

對於電解質溶液理論,采取了與物質結構理論相似的處理方式。在第二冊第五章中基本集中講授了電解質溶液理論,但又安排在第一冊第三章第五節講授離子反應、離子方程式。

其他采取分散處理的理論有分散係和溶液濃度。分散係中的溶液、懸濁液、乳濁液概念放在初中講,膠體概念放在高中二年級講。濃度中百分比濃度概念放在初中講,摩爾濃度概念放在高中一年級講。

3.理論知識的直線排列與螺旋上升

同一理論知識在教材中是一氣講完(直線排列)還是反複出現,逐步提高(螺旋上升),其教學效果是不同的。這兩種排列方式各有優缺點。直線排列的優點是內容簡練,節省課時,缺點是教學難度大,知識不易鞏固。螺旋上升的優點是學生容易接受,便於鞏固;缺點是耗用課時過多。

對於一項理論知識的體係設計,究竟該用直線排列,還是螺旋上升,應做具體分析。因為理論教材的適宜編排方式與教材本身的性質和學生的水平有關。高中化學甲種本理論教材的體係設計,既有直線排列,也有螺旋上升,它們的編排方式如下:

化學反應速度和化學平衡,安排在高中二年級第三章,是直線排列。

物質結構理論,初中講物質結構初步知識,高中一年級第五章講原子結構、元素周期律,高中二年級第一章講化學鍵和分子結構,高中二年級第六章講金屬鍵和金屬晶體,高中三年級再講絡合物結構和軌道雜化理論等,顯然屬於螺旋上升編排方式。

電解質溶液理論,初中給出電離概念,高中一年級講離子反應,高中二年級才講有關這個理論的其他內容,也是屬於螺旋上升排列方式。

氧化還原理論,經過了五次循環。第一次在初中給出得氧失氧的概念;第二次在高中一年級用化合價升高降低和電子得失來解釋氧化還原;第三次在高中二年級第二章講氧化還原方程式的配平;第四次在高中二年級第五章講原電池、電解和電鍍;第五次在高中三年級有機化合物教材中講有機物的氧化和還原——脫氫和加氫。很自然,這屬於典型的螺旋上升的排列方式。

四、通俗性與科學性問題

理論教材編製的通俗性與科學性問題,是一個很難處理的問題。這個問題處理的好壞,關係到教材編製的成敗。處理這個問題要注意以下兩點。

1.從大學下放的教材要“中學化”

自50—60年代世界範圍的理科課程改革運動開展以來,各國的中學自然科學教材都不同程度地提高了理論水平,一些傳統地屬於大學化學教材的內容,如電子雲、四個量子數、原子軌道、化學平衡常數等,下放到了中學化學教材。由於教學對象不同了,教材的表達方式應該有一個變化。化學課程編製人員把這種變化叫做“中學化”。一般說來,大學教材要求推理嚴密,語言精煉,可以多采用數學語言——公式、線圖等來表達。而中學教材由於受學生智能水平和認識順序的製約,必須要求教材的編寫做到生動、形象、具體,即要多做實驗,多聯係社會生活實際,多運用生動形象的比喻和直觀、形象的插圖等。教材的文字要通俗淺顯,盡量少出名詞概念,多談事物的本質。譬如高中化學甲種本用照片疊印的方法講電子雲,用電子離核的距離、電子雲的形狀、電子雲的伸展方向和電子的自旋來講四個量子數,都是使大學下放的教材實現“中學化”所作的努力。教學實踐證明,高中化學甲種本在“中學化”方麵還做得不夠,今後編寫教材還須繼續努力。

2.處理好科學性與學習階段性之間的關係

經常有人批評中學化學教材某些概念定義不科學,某些理論闡述不嚴密。當然,確有值得改進的地方。但是大多數批評是不公允的。因為批評者不了解由於受學生認知水平的製約,在不同的學習階段對教材應有不同的闡述方式。在學習的初級階段,隻要能抓住理論概念的本質就可以了,不可能處處做到十分科學、十分嚴密。隨著學生知識的增長,他們可以逐步加深對問題的認識。例如,初中講純淨物和混合物時,說水是純淨物,因為它是由同種水分子組成的。在初中階段這樣認識是完全正確的。當學生在高中學到同位素和氫鍵概念時,他們知道了水中含有D2和T2O,而且水分子還因氫鍵而締合成大小不同的締合分子。此時,他們對水的組成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如果在初中就說水是混合物,那就會造成混亂。再則,概念有一定的應用範圍。對於普通的化學反應來說,H2O、D2O、T2O的化學性質沒有區別。如果是進行同位素化學研究,那就的確應該把水當成一種混合物了。

我國的化學教材,有注意概念定義嚴密的傳統,這是優點。但也有過頭的傾向,例如,下定義時總要加上“一般”、“通常”這樣的修飾語。這樣,概念定義倒是嚴密了,可是學生並不知道特殊情況是什麼,對概念的理解仍然是模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