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者選材的差異是:
(1)《現代化學》編入了第三周期元素和準金屬元素(硼、矽、鍺、砷、銻、碲)兩章,在無機物的選材上比甲種本寬。
(2)甲種本編入了酯、硝基化合物、胺、糖類、蛋白質和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在有機化合物的選材上比《現代化學》豐富。
2.元素化合物知識的選材原則
目前已經發現和人工製得的元素有109種,它們的化合物超過了1000萬種,而且還在不斷增加。關於它們的製法、性質、用途等的資料浩若煙海,一個人即使用畢生精力也讀不完。再則,這也不符合中學的培養目標。所以,應該根據本課程的教學目的要求,對元素化合物的知識進行精選。
下麵具體討論元素化合物知識的選材原則。
(1)選取典型的、實用價值大的元素化合物。
所謂典型的元素化合物,就無機物而言,是指能鮮明反映元素性質周期性變化的那些元素化合物,如我國高中化學甲種本所選取的堿金屬、鎂、鋁、鹵素、氧族、氮族、碳族,美國《現代化學》所選取的第三周期元素。就有機物而言,是指能較好地體現官能團特性的那些化合物,如甲種本所選的烴、烴的衍生物、糖類和蛋白質等。
以上是從理論價值的角度看問題的。化學教材的選材不能單純考慮理論價值,還要考慮所選物質的實用價值。
所謂實用價值,是指所選取的元素化合物跟社會生產、國防、科技和人民生活關係密切的程度。
把兩種要求結合起來,就使得根據周期係和官能團體係的選材更為精煉,如堿金屬隻重點講鈉,鹵素隻重點講氯,氧族重點講硫(氧安排在初中),氮族重點講氮和磷,碳族重點講矽(碳安排在初中),有機物每個官能團隻重點講一兩個實用價值大的代表物。
在教材考慮選取元素化合物種類時,須處理好幾個關係。
主族元素與過渡元素的關係。一般教材,主族元素選得多,過渡元素選得少。原因是主族元素性質周期性變化明顯,容易學;過渡元素性質周期性變化不明顯,難於掌握。高中化學甲種本和《現代化學》的處理方法是,編寫一章過渡元素,綜合地介紹過渡元素的結構和性質,並重點介紹鐵和銅的物理化學性質和冶煉方法。現在看來這是不夠的。因為隨著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過渡元素的應用越來越廣,從實用價值考慮,應當適當增加過渡元素的篇幅,如增加一些關於有色金屬、鑭係元素和錒係元素的材料。
金屬元素與非金屬元素的關係。已知的109種元素中,非金屬元素占22種,金屬元素占87種,但在中學教材中,講述金屬元素的篇幅並不多。原因是金屬的結構、性質和冶煉、提取的共同性較多,可以綜合地講,而不用占很多篇幅。
非金屬元素雖然種類不多,但差異性大,分布廣,化合物種類多,對人類生產、生活的關係密切,所以它們在教材中占有了較多的篇幅。考慮到經濟發展對金屬材料需求增多,今後必須適當增大金屬元素所占篇幅的比例。
無機物與有機物的關係。無機物涉及的元素多,組成比較簡單,它們是形成許多化學基本概念、基礎理論的感性知識基礎,對於化學學習是很重要的,因此占的篇幅應該大一些。
有機物涉及的主要是碳、氫、氧、氮等少數幾種元素,但是它們的化合物多數結構比較複雜,學習的難度大,在中學階段篇幅可以少一些。與無機物比較起來,有機物的增長速度很快,應用也非常廣泛,因此今後應適當增加它們所占篇幅的比例,我國化學教材有機物知識篇幅約占全書(初中加上高中)的20%,比起美國和日本等國的教材來是較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