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和企業管理
新中國建立後,中央和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醫療器械主管部門,按照產品的傳統分工和業務歸口係統,實行統一計劃,分級管理,在完成國家指令性計劃的活動過程中,發揮了統籌決策和組織協調作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各級主管部門針對醫療器械工業的特點和存在的主要問題,對經濟管理體製作了初步改革,在加強行業管理的同時,一方麵實行簡政放權,擴大企業自主權,一方麵對企業進行以提高素質和經濟效益為中心的全麵整頓。基層企業的管理體製,在較長時期內,是屬於生產型的管理模式。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後,企業通過全麵整頓,加強了基礎管理工作,進一步樹立了正確的經營服務觀點,提高了決策應變能力。部分企業開始試行廠長負責製,逐步由過去的單純生產型向多功能的生產經營型轉化,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管理體製的變化
三十多年來,醫療器械工業曾經先後隸屬於衛生部、輕工業部、化學工業部、第一機械工業部、國家醫藥管理總局等部門領導。上述各部、局在主管期間,對醫療器械工業的發展都很重視,對各個時期內涉及全行業的重大問題,及時作了決策和協調工作。
一九五一年,衛生部明確公營醫療器械廠主要負責精密醫療器材的生產,鼓勵條件比較好的私營廠亦應從事這方麵的生產,並在沈陽籌建東北精密醫療儀器廠。一九五三年,輕工業部主管時,將東北醫療器械一、二廠,上海醫療器械一、二廠,山東新華醫療器械廠由部直屬管理,對其餘地方工廠,分別委托大區或省、市工業部門管理。一九五五年,輕工業部還會同地方對全國204個私營醫療器械工廠作了調查研究,提出了對私改造方案。一九五七年,醫療器械工業劃歸第一機械工業部領導。該部決定在上海醫療器械廠和上海精密醫療器械廠兩個直屬企業中,分別建立“上海手術器械、醫院設備研究室”和“上海理療器械研究室”。一九六○年重歸衛生部主管後,將各地生產醫療器械的專業工廠,相應劃歸地方衛生廳(局)領導。一九六一年一月,衛生部建立了醫療器械工業局,對全國醫療器械生產、科研實行統一計劃管理,並著手組織編製行業發展規劃。一九六六年,經國務院批準,成立了中國醫療器械工業公司(醫療器械工業局的名稱仍保留)。一九七八年,醫療器械工業由國家醫藥管理總局主管後,在企業調整期間,於一九八○年十二月提出了醫療器械定點企業和劃轉輕工業係統的六條原則意見。這六條原則意見是:(1)根據《國務院關於加強醫藥管理的決定》第十五條的規定,實行統一管理的企業,應包括醫療器械廠及醫用玻璃廠。(2)為了支援輕工業的發展,經過協商,可以劃一些工廠給輕工行業,但劃轉的工廠應是近期無任務,產品無銷路,在長遠規劃中又無計劃的企業,要避免一麵劃轉,一麵重建。(3)如果仍在生產醫療器械的工廠,不宜劃轉。(4)國家醫藥管理總局在“六五”計劃已擬定了一批定點企業,如需劃轉,應與國家醫藥管理總局協商一致後辦理。非規劃定點企業,由各地方人民政府決定。(5)劃轉給輕工係統的工廠,勞動力原則上由輕工係統同時接收安排。專業技術人員,有經驗的工人,以及轉產輕工產品後,用不上的生產設備、測試儀器,由各地醫藥管理部門負責調整。(6)已劃轉的工廠,如不符合前述意見精神,應予調回。這六條意見對醫療器械工業生產廠點的穩定和有計劃地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國家對醫療器械工業實行部門管理的體製雖然一直未變,但因主管部門劃轉變更頻繁,各部規劃、發展的重點又有所不同,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行業發展。
五十年代初期,地方醫療器械工廠情況十分複雜,分別歸商業、衛生、手工業等部門管理。在私營企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後,有些省、市相繼成立了專業公司。這就為行業的發展壯大,從管理機構上提供了保證。
上海市醫療器械工業公司建立於一九五六年,是地方專業公司中建立得最早的一個。該公司對調整改組後的253個醫療器械廠加強了領導和統一管理,有力地促進了生產的發展,當年完成的工業總產值比上年增長了三分之二。在三年調整時期,公司及時調整了生產廠點,擴大了專科手術器械和注射器的生產規模,陸續組建和充實了電鍍、油漆、模具和專機等工藝性協作工廠,提高了行業內協作配套和自我裝備的水平,為醫療器械生產的持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上海市進一步加快了行業技術改造的步伐,對醫用光學儀器廠、醫用激光儀器廠、醫用核子儀器廠等進行了擴建、遷建,增強了研製新門類醫療器械的能力。在專業公司建立後的二十九年中,主管部門曾有過幾次變更,但專業公司的管理體製始終未變,所屬基層企業一直是在專業公司的直接領導下進行生產和管理。一九八五年,上海市的醫療器械工業總產值為2.79億元,比一九五五年專業公司成立前的1623萬元增長了16.2倍。
北京市在全行業公私合營後不久,也成立了醫療器械工業公司,將當時分散的56個小廠合並改組成理工、科偉、五華和市醫療器械廠等4個專業廠,並確定了各廠的產品方向。集中管理後,企業得到了較快發展,產品品種規格逐步擴大到700餘個。一九六四年,北京市將專業公司改組為醫療器械總廠。總廠除直接領導上述4個專業廠外,還將一九六○年後由街道開辦的22個小廠,按“五管兩不變”(管計劃、管材料、管技術、管質量、管價格,工廠的所有製和隸屬關係不變)的原則實行歸口管理,使行業有了進一步發展。一九七八年四月,醫療器械總廠撤銷,恢複專業公司的管理體製。兩年後,又將專業公司撤銷,改為按產品分類,設立醫用低溫設備、醫用電子儀器和醫療設備三個總廠,與醫用射線機廠和人民手術器械廠一並歸北京市醫藥總公司直接領導。北京市的醫療器械工業管理體製,在公私合營後的二十多年中,盡管經曆了多次變動,但始終有一個綜合部門對企業實行歸口管理。北京市醫療器械工業總產值(含衛生材料)在全國醫療器械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已有了較大增長,公私合營初的一九五六年為2.11%,一九八五年上升為10.73%,絕對值由88.3萬元增加到1.32億元。
天津市的專業公司成立於一九六二年,對原來分屬於其他行業的5個醫療器械廠實行統一管理。當時,對醫療器械的生產管理與對中成藥的生產管理合在一起。到一九六四年,才與中成藥生產管理分開,單獨建立醫療器械工業公司,將8個街道工廠也納入公司的管轄範圍。專業公司成立後,行業發展較快,工廠由5個增加到19個。一九八五年的工業總產值為6765萬元,比專業公司成立前的一九六一年的1037萬元增長了5.5倍。
在其他省和自治區,根據本地區醫療器械工業發展的具體情況,大部分也設有專業公司,但體製形式不一,有單管工業的,也有工商合一的。
老企業的改造和新廠點的建設
為加速醫療器械工業的發展,一九六四年到一九八三年,國家為改造老企業和建設新廠點撥出的基本建設投資額達2.215億元。其中,用於老企業改造的為8538萬元,用於新廠建設和老廠全遷的為1.189億元,用於研究機構、專業學校等建設的為1728萬元。一九七九年到一九八三年的基建投資額為9994萬元,比前十一年增加了35.8%。
一、老企業的改造
五十年代,輕工業部對上海、沈陽、山東等地5個直屬企業進行了初步改造,包括擴建廠房、添置生產設備與測試儀器,充實技術骨幹力量,使生產規模擴大了。到一九五六年底,這5個老企業的職工人數占當時全行業職工總數的四分之一,工業總產值占全行業的三分之一左右。一九六六年到一九七八年,衛生部先後對山東新華醫療器械廠、北京醫用射線機廠、天津醫療電子儀器廠、上海醫療器械廠等18個老企業進行改造,基本建設投資撥款3610萬元,新增建築麵積14.71萬平方米。一九七九年到一九八三年,國家醫藥管理總局對天津醫療器械廠、青島醫療電子儀器廠、上海醫用光學儀器廠、北京人民手術器械廠等19個老企業進行擴建或全遷,共投資4928萬元,比前十三年增加了36.5%,新增建築麵積14.83萬平方米。許多老廠通過技術改造,提高了綜合生產能力和經濟效益,成為醫療器械工業的中堅力量。
山東新華醫療器械廠創建於一九四三年,一九四八年由山東牟平農村遷至張店,是老解放區從事醫療器械生產的一個專業工廠。新中國建立以來的三十多年裏,國家先後對該廠撥款421.8萬元,擴建和新建廠房2.9萬平方米。山東新華醫療器械廠通過技術改造,試驗成功並推廣了醫用鑷子連續冷輥鍛製坯、手術器械毛坯冷精壓成型等新工藝,研製和投產了神經外科、血管吻合等成套精細手術器械,產品的品種規格增加到700餘個。一九八四年與一九五○年相比,該廠的工業總產值增長了83倍,占當年全省醫療器械工業總產值的52%,勞動生產率提高11.8倍。該廠已成為國內生產手術器械、注射穿刺器械和消毒滅菌設備的重點企業。
上海醫療器械廠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造,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高。一九八四年與一九四九年相比,人員增加了19.5倍,廠房麵積擴大了15倍,工業總產值增長了710倍,勞動生產率提高了27倍,已成為醫療器械工業係統內的大中型骨幹企業之一。該廠三十多年來,研製成功並成批投產的產品有300多種,其中人工心肺機、人工腎和800毫安X線機填補了國內空白。產品係列結構經過多次調整,已由五十年代的以生產手術器械、消毒設備為主,發展到七十年代以生產大型X線機組、體外循環設備和口腔科設備三個係列產品為主。此外,這個廠在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還為西南醫療器械廠、華北製藥廠、遼陽製藥機械廠和化工部的安裝工程隊等單位,輸送了幹部、工程技術人員和生產技術骨幹共200餘人。
北京醫用射線機廠的前身是北京理工廠,一九五八年確定以X線機為該廠的重點發展產品。經過十多年的技術改造,這個廠自行設計製造了一批專業工藝裝備,如真空噴霧和離心脫水處理變壓器油的裝置等,使高壓電器部件的生產工藝達到了國內先進水平。該廠研製成功的紙基濾線柵排版設備,使X線機的重要配套件濾線柵的生產,在國內首先實現了機械化,並在同行業中推廣應用。七十年代後,這個工廠先後試製成500毫安、1250毫安X線機,從而成為國內生產大、中型X線機的主要工廠之一。一九五八年到一九八四年,該廠生產的各種X線機共有27個品種,達1.7萬餘台。
蘇州醫療器械廠是在全行業公私合營時由63個小作坊合並組成的,有職工328人,分散在10餘處民房裏進行生產,全部固定資產隻有1.43萬元,加工方式落後,產品質量不高。六十年代,衛生部確定以生產眼科器械作為企業的主要產品發展方向後,全廠加緊進行了技術改造。一九六四年,該廠在有關眼科專家的幫助下,試製成功了成套眼科手術器械包,獲得國家頒發的新產品成果二等獎。同年,被評為全國醫療器械工業係統的先進單位。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企業成立了眼科器械研究所,與全國7個省、市的30多位眼科專家、教授建立了協作關係,陸續開發了一批新產品。其中,一九八○年研製成功的新型裂隙燈角膜顯微鏡,獲得了國家優質產品金質獎。這個廠在公私合營後的二十多年中,中央和地方主管部門共投資172萬元,新建廠房7000餘平方米。一九八三年,中國醫療器械工業公司又以與工廠合資方式投資200萬元,新建眼科器械生產車間和研究樓。一九八四年,該廠完成的工業總產值,比公私合營初期增長了4.6倍,是全國具有年產40萬台件能力的眼科器械專業工廠。
天津市醫用車輛改裝廠是國內生產醫用車輛的骨幹企業之一。它的前身是一九五八年開辦的三聯汽車修配廠(集體所有製企業),職工不足百人。一九六三年開始試生產救護車,一九六五年劃歸天津市醫療器械工業公司領導後,正式確定以醫用車輛為產品方向。二十多年來,企業經過多次調整、充實,並且依靠自身的積累,興建廠房,自製專用設備,改進工藝操作和流程,使車輛改裝的主要工序鈑金組焊,實現了工位流水生產,提高了質量和工效。改進後的532型救護車,在一九八一年獲天津市科委頒發的技術改造成果二等獎。一九八四年,該廠的醫用車輛產量為701輛,占行業內總產量的35%,擁有廠區麵積16萬平方米,建築麵積2.47萬平方米,職工人數831人,產品有6個品種、20多個規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