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情報工作(1 / 3)

醫藥情報工作

在舊中國,醫藥情報工作發展緩慢。新中國建立後,醫藥情報工作得到國家的重視,成立了專門機構,逐步得到發展。

兩個發展時期

新中國的醫藥情報工作,大體上經曆了兩個發展時期。

一、初步發展時期(五十年代到一九七八年)

一九五五年,商業部中國醫藥公司創辦了《醫藥貿易通訊》。一九五六年,輕工業部醫藥工業局創辦了《醫藥工業通訊》,宣傳國家的醫藥工作的方針、政策,交流醫藥生產技術、經營和管理經驗,報道國內外醫藥發展動態。一九五七年,上海醫藥工業研究所成立時,即在所內計劃科配備專職人員負責情報工作。這些都是新中國早期的一些醫藥情報活動。

一九五六年,中國科技情報研究所成立後,促進了各部門情報工作的開展。一九五八年十二月,化工部成立醫藥工業情報中心站,並委托上海醫藥工業研究所承擔中心站的任務。從此,醫藥情報工作才有了機構和專職情報人員,並開始有組織、有領導地開展了全國性的情報調研活動,編寫情報資料,出版情報刊物,建立情報通訊網絡。中心站成立後,不到一年時間,就有150個單位按中心站的要求推選了技術情報通訊員,全國500個單位與中心站建立了情報聯係。

一九五九年底,北京醫藥工業研究院成立,並同時在院內設立技術經濟研究室,配有專門人員從事情報工作。一九七○年一月,化工部根據中草藥生產和科研的需要,決定成立化工部中草藥工業情報中心站,委托北京醫藥工業研究院承擔中心站的任務。

一九六六年四月,上海醫藥工業設計院設立情報組,專門從事醫藥設計情報的收集和報道工作。一九七八年,經化工部批準,在該院成立了化工部醫藥、農藥設計技術情報中心站。

一九七二年,上海醫療器械研究所成立,內設技術情報和標準化研究室,開展了醫療器械情報工作。一九七三年,衛生部確定該所為全國醫療器械情報的歸口單位。

一九七五年六月,石油化學工業部情報所和醫藥局為了適應科研、生產的需要,在廣州聯合召開了全國醫藥工業科技情報工作座談會。通過協商,組成了石化係統醫藥工業科技情報協作組和石化係統中草藥科技情報協作組。兩個協作組成立後,促進了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醫藥研究院(所)、製藥企業醫藥情報組織的建立和健全。繼之,在全國20多個省(市)成立了醫藥情報網站。

一九七七年六月,全國商業科技情報工作經驗交流會在湖北省襄樊市召開。會上商定由“全國中藥材引種”、“中藥材病蟲害防治”、“野生動物和菌類藥材”、“進口南藥”等4個情報中心站聯合組成全國中藥材科技情報中心站協作組,由協作組統一召開專業工作會議、編輯科技刊物、組織情報活動。同年十二月,在商業部科技局和醫藥局於廣東韶關召開的中藥材、中成藥科技情報交流會議上,正式成立了全國商業係統中藥材科技情報網和中成藥科技情報網。接著,廣東、四川、吉林、陝西、上海、天津和北京先後成立了中成藥情報中心站,其他省、自治區、直轄市也相繼建立了情報網站。

一九七八年,經化工部批準,在四川抗菌素工業研究所成立了化工部抗生素情報中心站。

這一時期,由於中西藥品和醫療器械的科研、生產和經營分散在化工、衛生和商業等部門領導,所以醫藥情報工作的各個專業也分屬在各個部門的領導下開展工作,並得到相應的發展。

二、全麵發展時期(一九七九——一九八五年)

一九七八年國家醫藥管理總局成立後,原來分散在化工部、商業部和衛生部的中西藥品和醫療器械的情報工作也相應地集中,由總局統一管理。一九七九年三月,總局醫藥技術情報所在長沙市召開了專業情報中心站會議,決定在原有專業情報機構的基礎上,調整組建為8個專業情報中心站,使中西藥品和醫療器械的科研、設計、經營等專業都有了情報機構,為全國醫藥專業情報網絡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為了加強對全國醫藥情報工作的領導,一九八一年九月,國家醫藥管理總局在長春市召開了第一次全國醫藥情報工作會議,討論製訂了《全國醫藥科技情報組織和工作條例》和“六五”期間醫藥情報工作規劃。這次會議對醫藥情報機構的領導體製、省級醫藥情報機構的設置、情報人員培訓和情報成果獎勵等提出了具體要求,從而將醫藥情報工作納入了全麵發展的軌道。

一九八四年一月,全國科技情報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強調指出,科技情報工作必須有效地為國民經濟建設服務。為貫徹這次會議精神,同年十二月,國家醫藥管理局在昆明市召開了第二次全國醫藥情報工作會議,著重研究了醫藥情報工作如何適應形勢的發展,搞好情報工作的改革問題,還修訂了《全國醫藥情報組織和工作條例》,製訂了《醫藥情報成果獎勵辦法》,研討了《醫藥情報工作“七五”規劃及後十年設想》,總結了成績,交流了經驗,頒發了第一次醫藥情報成果獎。

一九八五年六月,國家科委科技情報局在南京市召開了全國科技情報體製改革座談會。隨後,國家醫藥管理局醫藥技術情報所在廣州市召開了全國醫藥專業情報中心站工作會議,根據全國科技情報體製改革座談會精神,對醫藥情報改革中的問題進行了認真的研究。同年八月,在呼和浩特市召開了第一次全國省級醫藥情報工作會議,著重研究了如何加強省級醫藥情報機構的建設問題,對推動醫藥情報工作的改革和省級醫藥情報機構的建立和發展起了積極的影響。

這一時期,由於對全國醫藥情報機構加強了統一管理,各級醫藥情報機構和情報網絡逐步得到建立和完善。人員、文獻資料、專業報刊增多,活動廣泛開展,情報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也日益明顯,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情報網絡的形成

為了在全國醫藥係統建立一個廣泛的,縱橫結合、脈絡相通的,能夠及時、準確地提供各種醫藥情報信息,達到高效、優質服務的情報網絡,三十多年來,特別是國家醫藥管理總局成立後,各有關部門和單位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建立國家醫藥管理總局醫藥技術情報所

一九七八年九月九日,經國務院批準,建立了國家醫藥管理總局醫藥技術情報所。它是全國醫藥技術經濟情報的研究中心和文獻資料檢索服務中心,負責歸口管理並指導全國醫藥情報工作。到一九八五年,該所已設有三室(辦公室、情報室、資料室),二處(人事勞動處、業務處),一中心(中藥資料電腦檢索中心),一所(專利法律事務所),一服務公司(醫藥技術開發服務公司);出版《醫藥情報》、《中國藥學文摘》和《國外藥訊》等刊物;開展了采用電子計算機建立中國藥學文獻庫的工作。

二、全國醫藥專業情報中心站及其網絡的建立

專業情報機構是醫藥行業內各有關專業的情報中心,負責協調本專業情報網的工作。從一九五八年起到一九八二年止,全國已先後建立了醫藥工業、中草藥、抗生素、中成藥、中藥材、醫藥設計、醫療器械、醫藥貿易和節能技術等9個專業情報中心站。以後,各專業又陸續在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重點企業建立了一些相應的情報站、通訊網點以及協作組。到一九八五年底,建立了中成藥情報站23個,通訊網點遍及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建立中藥材情報站21個;建立醫藥工業情報站的有上海、天津、江蘇、湖北、山西、吉林、陝西、廣東等省(市)。中草藥情報中心站已在22個省(市)建立了聯係點,與1100個單位建立了情報交流關係。醫藥貿易情報中心站已在19個省(市)建立了148個情報網點,與全國4357個基層醫藥單位建立了情報交流關係,並設立了醫藥商業調研聯係點56個,中藥信息聯係點95個,以及新特藥、化學試劑兩個貿易情報協作組。節能技術中心站,亦已建成抗生素、合成藥、工業生產等專業情報網。

一九八五年,9個專業情報中心站有專業情報人員192人,通訊員1109人,特約記者46人,共有專職、兼職情報人員1347人。

三、建立省、自治區、直轄市醫藥情報機構和地方情報協作網

省、自治區、直轄市醫藥情報機構是省一級的醫藥情報工作的管理和研究部門,是醫藥行業地方性的情報服務中心和文獻資料檢索中心,並對本地區的醫藥情報工作進行協調指導。

為了適應地方醫藥事業的發展,根據《全國醫藥情報組織和工作條例》的有關規定,一九七九年到一九八五年,已有北京、內蒙古、沈陽、吉林、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廣州、廣西、四川、貴州、陝西、甘肅等2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建立了醫藥情報機構,並相應地組建了本地區的情報協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