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藥學會及其他有關組織(1 / 3)

中國藥學會及其他有關組織

中國藥學會概況

中國藥學會是藥學科學技術工作者的學術性群眾團體。它是中國成立最早的自然科學專門學會之一。一九○七年,留日學生王煥文、伍晟等發起成立東京留日中華藥學會。其宗旨是團結藥學界的科學技術工作者共求學術上的進步,推動中國藥學事業的發展。

學會在日本活動時間不長,遷回國內後於一九一二年改稱中華民國藥學會。一九四二年學會在重慶重新組織,改名為中國藥學會。一九四五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學會遷南京,後遷上海。新中國建立後,學會於一九五一年遷到北京。

學會成立以來,先後共召開過17次大會。每次大會都選舉了新的領導機構,開展了學術活動。

學會在新中國建立前僅有會員數百人,各地設分會10餘處,出版的刊物較少,而且時辦時停。在當時的困難條件下,曆屆學會負責人仍為開展藥學會的活動和發展藥學事業,做了不少工作。許多藥學工作者在抗日戰爭時期隨科研機構、學校及工廠遷入內地,在極端艱苦條件下堅持進行科研、教學和生產工作,積極為抗日戰爭服務。有些藥學工作者,如李維禎、龍在雲、阮學珂等,則克服重重困難,進入革命根據地,為抗日戰爭的勝利貢獻了力量。

新中國建立後,學會活動受到國家的重視。一九五○年八月,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工作者代表會議在北京召開,藥學界的薛愚、孟目的等參加了會議。在此期間,不少留學國外的知識分子,其中包括從事藥學研究的人士,響應中國共產黨的號召,返回祖國,積極參加社會主義建設。

一九五二年,中國藥學會在北京召開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次代表大會,揭開了藥學會發展史上新的一頁。藥學會從此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開展了多方麵的活動。到一九八五年,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建立了分會,共有會員2.47萬人(未包括台灣會員),團體會員32個。學會下設中藥和天然藥物、藥劑、藥物分析、抗生素、生化藥物、藥物化學、藥理、藥學史等8個專科(分科)學會。理事會內設學術、普及與教育、編輯出版、國際學術交流、谘詢、組織等6個工作委員會。它們在學會活動中都起了積極作用。

中國藥學會的活動

一、積極開展學術活動

中國藥學會在新中國建立前共召開過12次大會,曆次會議都開展了學術交流活動。一九四七年在上海召開的第十一屆大會,有400多人參加,會上交流學術論文39篇。一九四八年在南京召開的第十二屆大會,參加者200多人。當時,台灣省分會派盧茂川、張國周、葉啟明、許鴻原4人參加了大會,並作了《台灣的概況》的報告,介紹了台灣省製藥工業等方麵的情況。這次會議收到論文80餘篇,其中有20多篇在會上進行了交流。

新中國建立後,學會學術活動日漸增多,內容和形式也多種多樣,在繁榮藥學科學,活躍學術思想,團結廣大藥學工作者,推動藥學事業的發展,提高藥學科學技術水平和培養藥學科技人才等方麵,都起了積極的作用。

一九五二年十一月,在北京召開了新中國建立後的第一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出席會議代表43人,列席代表32人。代表們對藥學教育、中藥整理、藥政和生產等方麵的問題和發展方向進行了探討,這是新中國成立後藥學界開展學術活動的良好開端。

一九五六年七月,在北京召開了第二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這次大會是與中華醫學會等4個學會聯合舉行的,參加會議的藥學界代表約百餘人,收到論文159篇,其中38篇在會上宣讀。會議期間,周恩來在懷仁堂接見了4個學會的代表,並和大家合影留念。

一九六二年十月,在北京召開了第三次全國學術會議。這次會議規模較大,出席代表71人,列席200餘人,收到論文563篇,專題報告15篇,其中63篇在會上宣讀。會議分植物化學、藥物分析、藥理、中藥栽培、腫瘤藥物、激素藥物、藥品生產及質量控製、藥劑教學研究及藥劑生產等8個組進行了學術交流活動,並以“新藥尋找”為中心議題開展了討論,提出了如何尋找新藥的一些看法。

“文化大革命”期間,學會停止了活動,到一九七八年學術活動才恢複。

一九七九年十一月,在南京召開的第四次全國學術會議,是一次規模空前的全國性學術活動。出席代表370餘人,收到論文1300餘篇,其中200多篇在分組會上宣讀。論文內容包括中藥、植物化學、藥劑學、藥理學、藥物化學、抗生素、藥物分析等方麵。代表們主要圍繞藥學教育、新藥尋找、中西醫藥結合等專題進行了討論。

除全國會員代表大會外,自一九五九年以來,圍繞醫藥事業發展的需要,還就藥品快速分析、醫院藥房技術革新、尋找抗腫瘤藥物、藥劑研究、中藥和天然藥物、藥理、生化藥物、藥物化學、抗生素、藥物分析和藥學史等方麵召開了多種類型的全國性專業會議。到一九八四年,參加各類會議代表的總人數共達8524人次,共收到學術論文9246篇,其中3041篇在會上宣讀。這些論文,反映了中西藥物研究(包括藥物資源尋找、新藥開發、中草藥化學、藥理、藥劑、臨床等研究)、生產、分析和臨床藥學在不同時期的水平和進展,對促進醫藥事業起了一定的作用。

新中國建立後,各地分會相繼建立,地方性的學術活動也很活躍,為提高各地藥學科學技術水平、培養藥學科技人才起了推動作用。

二、出版學術刊物

出版學術刊物是學會的主要任務之一。這方麵的工作大致可劃分為三個發展階段。

新中國建立前。一九三六年學會在上海正式出版了會刊《中華藥學雜誌》。但由於當時人力、物力不足,加上戰爭影響,因而在新中國建立前的十餘年中,斷斷續續總共出版了7卷15期。此外,各地分會或會員也主辦了一些藥學期刊。

新中國建立到一九六六年。一九五二年前,各地分會先後創辦了《藥學學習》、《南京藥訊》、《西南藥刊》等。學會在一九五二年對各地分會所辦期刊進行調整合並,並決定集中在首都創辦《藥學學報》和《藥學通報》兩種全國性學術期刊。《藥學學報》於一九五三年七月創刊,其前身為《中華藥學雜誌》。一九五三年一月,在《北華藥訊》、《藥學學習》、《南京藥訊》的基礎上,創辦了《藥學通報》。隨著學科的發展,後來還創辦了《中藥通報》、《藥學文摘》等。這些期刊,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全部停刊。

一九七六年到一九八五年。不僅恢複出版了《藥學學報》、《藥學通報》、《中藥通報》等刊物,還陸續創辦了《藥物分析雜誌》、《醫院藥學雜誌》(後改名為《中國醫院藥學雜誌》,由武漢分會主辦)、《海洋藥物雜誌》、《新藥與臨床》(上海分會主辦)、《河北藥學》(河北分會主辦)、《浙江藥學》(浙江分會主辦)、《中國臨床藥理雜誌》等。

各種學術刊物的出版,對介紹科研成果,交流技術經驗,溝通藥學界信息,推動藥學會工作,都起了一定的作用。

三、開展國際學術交流

開展國際學術交流,是學會的一項重要活動。新中國建立前,中國藥學會僅和日本有過交往。新中國建立後,學會與世界各國廣泛開展了學術交流,並已與美、日、英、澳等國建立了學會間的聯係。

五十年代初,薛愚教授訪問了蘇聯、捷克斯洛伐克、奧地利、印度和日本等國,溝通了中國藥學會與這些國家藥學會間的聯係。

一九五四年到一九五七年,先後到中國訪問並進行學術交流的外國專家和代表團有:德意誌民主共和國藥用植物學家、蘇聯藥用及芳香植物研究所栽培專家、意大利藥理學家、羅馬尼亞藥物研究所所長、日本歧阜縣各界訪華代表團等。

八十年代以來,隨著中國對外實行開放政策,國際學術交流日益增多。一九八○年到一九八五年,中國藥學會接待的來華訪問團組共57起,272人次,組織學術報告和座談會117次,國內參加人員總數達8720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