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群眾團體的建立(2 / 3)

聯誼會決定,今後爭取每年開一次年會,首屆年會確定聯合出版《中國少數民族文化叢書》,同時評選出一九八六至一九八七年度的優秀文藝圖書。第二屆年會將由甘肅人民出版社主持。

六、中國印刷及設備器材工業協會

為了加強印刷及印刷設備、器材工業的行業管理和橫向聯係,經國家經委批準,於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在北京成立中國印刷及設備器材工業協會。它是從事印刷及印刷設備、器材生產、銷售和科研開發、谘詢、服務、教育等企事業單位自願組成的跨部門、跨地區的全國行業性組織。在國家經委印刷技術裝備協調小組的指導下,組織機械、電子、輕工、化工、冶金、出版、新聞等部門共同協調發展中國的印刷工業。

協會的宗旨是:通過民主協商,加強和協調會員單位之間的聯係和團結,維護全行業的合法權益,促進行業的經濟技術進步和發展,為振興中國印刷工業,實現四個現代化的總目標服務。參加協會的有各團體會員,還有個人會員——全國印刷界一些著名人士。在第一屆理事會上,推選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周培源為名譽會長,範慕韓為會長,王益等6人為副會長。協會理事會下設印刷、印刷設備、印刷器材、教育工作、組織工作等專業委員會。

綜上所述,到一九八八年,全國和地方的出版、印刷、編輯專業方麵,已相繼有了群眾組織,但發行行業的群眾組織尚未建立。新聞出版署於一九八九年五月通知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抓緊籌建書刊發行業協會,一九九○年底,已有四川、遼寧、吉林、黑龍江、安徽、福建、新疆、陝西等8個省、自治區成立了書刊發行業協會;山西、廣東、貴州成立了圖書發行工作者協會;除西藏外的其它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則設立了協會籌備組(處),很快就能正式成立發行協會。

在此基礎上,中國11萬個書刊發行的國營單位和集體、個體經營者的代表集會北京,經過協商、討論,於一九九一年三月六日成立了中國書刊發行業協會。這一全國性行業組織的宗旨是:溝通會員同中國共產黨和政府之間的聯係,組織會員進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協調,倡導全體會員積極發行有利於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書刊,拒絕發行非法出版物。成立大會選舉產生了第一屆理事會,156人當選為理事。理事會推舉劉杲任會長,劉繼文等7人為副會長。

@F25032572結束語

當代中國的出版事業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一個部分。當代中國出版事業的發展,經曆了曲折的道路,做出了巨大的成績,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和教訓。回顧過去,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出版事業所取得的基本經驗,可以概括為以下十個方麵。

一、當代中國的出版事業是社會主義的出版事業

當代中國的出版事業是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的出版事業。“五四”運動以後,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影響之下,建立和出現了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服務的出版事業,包括後來在解放區和國統區出現的革命的、進步的出版事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人民政府統一集中了革命的、進步的出版事業,接管了屬於官僚資本的出版機構,對私營出版企業加以團結、利用,並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從而奠定了中國的社會主義出版事業的基礎。當代中國的出版事業,從建立到發展,一直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事業的一個組成部分。這一點必須十分明確。如果對社會主義出版事業的性質認識模糊,就不能很好地貫徹執行黨的出版方針,不能保證堅持出版工作的社會主義方向。

中國的出版事業以社會主義公有製為主體,這是保持出版事業的社會主義性質的物質基礎。具體說來,出版、印刷、發行三個方麵有所不同。出版單位,包括圖書、期刊、音像製品的出版單位,都是全民所有製單位。印刷和複錄單位,主要是全民所有製單位,少數是集體所有製單位,個別是中外合資單位。發行單位,主要是全民所有製單位,包括新華書店和其它國營書店,出版社自辦發行的機構;在農村的集體所有製發行單位主要是供銷社;在零售方麵城鄉都有適當數量的集體和個體的書刊銷售點,作為國營發行單位的補充。出版物的進出口單位,都是全民所有製單位。這就表明,國家為了掌握輿論和教育工具,社會主義出版事業在體製上必須堅持以社會主義公有製為主體,同時允許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在一定範圍之內適當發展作為補充。既不能搞單一的公有製,又不能動搖公有製的主體地位,當然更不能搞私有化。

中國的出版事業必須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為什麼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問題。人民,既是出版事業的主人翁,又是出版事業服務的對象。為人民服務,就是為工人、農民、解放軍戰士、知識分子、幹部以及一切擁護社會主義、熱愛祖國的人們服務,也就是為廣大讀者熱忱服務。人民是社會主義國家的主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新中國出版事業的根本宗旨。社會主義,是出版事業服務的內容。社會主義代表了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為人民服務和為社會主義服務,在整個社會主義曆史時期,兩者是完全一致的。為社會主義服務就是為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服務,為發展社會生產力、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出版部門的活動必須密切聯係群眾,傾聽群眾呼聲,隨時注意避免脫離群眾、脫離實際。這不隻是實行群眾路線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和人民群眾的社會主義事業同呼吸、共命運的政治方向問題。

出版部門要通過出版物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服務。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全黨和全國的總任務。一切出版物必須服從於和服務於這個總任務,而不能背離或者損害這個總任務。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服務,包括推動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發展。出版事業是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定的文化(當作觀念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於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至於新文化,則是在觀念形態上反映新政治和新經濟的東西,是替新政治新經濟服務的。”出版事業隻有在推動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和文化向前發展的過程中,才能取得自身的發展。

堅持出版事業的社會主義方向,出版部門必須嚴格遵循和全麵執行黨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路線。要總結曆史的經驗,提高執行基本路線的自覺性。要堅持反對否定四項基本原則的右的錯誤傾向;同時更要防止和糾正否定改革開放的“左”的錯誤傾向,包括克服過去的“左”的錯誤的影響。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左”。“左”的和右的錯誤傾向都會動搖以至背離出版事業的社會主義方向。

二、出版工作的基本任務是多出好書

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全黨和全國的工作中心應當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與此對應,出版工作的基本任務則是多出好書,為經濟建設服務。不僅好書,還有好的期刊和音像製品。現階段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要多出各種好的出版物,大力發展精神產品的生產,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也就是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為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應當看到,中國經濟和文化水平還比較低,出版事業的發展水平也比較低,同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還有相當距離。因此,出版部門必須肩起重任,振奮精神,努力工作,以促成出版事業的更大繁榮。

社會主義出版工作的基本任務,是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傳播和積累一切有益於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科學技術和文化知識,豐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這是一個完整的提法,必須全麵地理解和執行。社會主義的出版工作,首先是宣傳教育工作,具有鮮明的思想性和革命性。同時,社會主義的出版工作,又是一項科學文化工作,具有很強的知識性和科學性。對出版工作的上述功能,也必須有一個全麵的認識。

多出好書要把握重點。要宣傳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堅持和發展,特別是宣傳鄧小平關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要向人民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教育。要加強深化改革和擴大對外開放的宣傳。要麵向經濟建設,大力宣傳現代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大力促進科學技術的發展,促進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要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的健康有益的精神食糧。要通過各種出版物,積極造成有利於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的輿論力量、價值觀念、文化條件和社會環境。

多出好書要突出社會主義的時代精神和民族特色。為此,從端正指導思想到采取具體措施都必須做紮實的工作。同時,要提倡出版物的多樣化、多層次,以盡可能滿足不同讀者對出版物的正當的多種需要。要在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的前提下,充分發揮著譯、創作人員和編輯人員的積極性,解放思想,開拓創新,不斷以健康有益、豐富多彩的各種出版物顯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

多出好書要堅持質量第一的原則。質量是精神產品的生命。保證質量是社會主義出版工作者必須具有的對人民負責的態度。在質量問題上,要加強政治責任心。出版繁榮隻能是高質量的繁榮。重點抓繁榮,也可以說是重點抓質量。要正確處理質量和數量的辯證關係,切實注意保證質量,避免片麵追求數量。出版物的質量,包括思想政治質量、科學文化質量和編校印製質量。這三者是一個整體,構成社會主義出版物質量的基本要求。不論是普及的還是提高的,都應當保證質量,做到既要多層次,又要高質量。提高質量要做好調整出書結構、控製品種和優化選題的工作。結構畸形,品種重複,選題平庸,都不利於提高質量。出版部門要盡最大努力把最好的精神文化食糧供給人民。各類出版物都要力求做到選題對路、內容充實,富有思想性、科學性或藝術性,反對粗製濫造。為了提高質量,必須加強管理和監督,嚴格執行包括選題、審稿、定稿在內的各項規章製度;同時加強書刊評論,表彰先進。

多出好書要真正重視和扶持少數民族地區的出版工作和少數民族文字出版物的出版工作,推動他們為本民族經濟文化的發展和全國出版工作的繁榮作出貢獻。要重視盲文書刊的出版。多出好書還要大力改善和發展對外宣傳的圖書、期刊和音像製品的出版發行工作,讓全世界更多地了解社會主義中國。

三、出版工作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出版工作無論是對思想道德建設還是對教育科學文化建設,都具有重要作用。出版物的質量和數量如何,直接反映著並影響著經濟、政治、文化和教育的發展水平。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形勢,把出版工作推到曆史上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出版事業麵臨著更大發展的形勢。

出版工作必須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指導地位,不能搞指導思想的多元化。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是中國立黨立國的根本,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也是社會主義出版事業興旺發達的根本。要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根本原則,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研究和解決出版物內容中的有關問題和出版工作的理論與實踐問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在出版工作中要認真執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關於出版工作的基本論述和黨關於出版工作的方針政策,在出版工作中也要認真執行。

出版部門應當自覺地貫徹黨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科學文化發展的漫長曆史清楚地表明,不同的觀點總是相比較而存在、相論爭而發展的。這是人類認識前進的客觀規律,是科學文化發展的客觀規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正是對這一客觀規律的認識和利用。科學文化發展的漫長曆史還清楚地表明,在科學文化上,縱向的繼往開來和橫向的內外交流是必然出現而又不可缺少的。我們既不可能割斷曆史,也不可能閉關自守。古今中外的廣泛交流,是科學文化發展又一客觀規律。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則是對這一客觀規律的認識和利用。當然,這一切不能沒有目的。目的十分明確,就是為了繁榮和發展社會主義科學文化事業。出版部門要堅決執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支持和鼓勵在學術問題和藝術問題上的大膽探索和自由討論,提倡不同學術觀點、藝術流派的爭鳴和切磋,提倡同誌式的批評和反批評。出版部門還要堅決執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繼承和發揚祖國優秀文化遺產,借鑒和吸收世界上一切優秀文化成果。中國古籍之豐富為世界各國之最,做好大量古籍的整理出版工作,是中國出版部門獨有的光榮任務。

正確執行黨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正是體現了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作用。出版部門要鼓勵深入研究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的現實問題,鼓勵創作更多的健康文明、積極向上、為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作品,特別是謳歌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具有藝術魅力的作品。要抵禦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腐朽思想的侵蝕。出版工作必須繼承發展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而又充分體現社會主義的時代精神,立足本國而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成果。總之,凡是人類社會所創造的一切,出版部門應該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理論武器,加以分析、鑒別和選擇,取其精華,棄其糟粕。要用人類創造的全部知識財富來豐富自己的頭腦,不斷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在建設高度的物質文明的同時,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這是當代中國出版部門的神聖職責。

四、出版工作是社會主義思想宣傳陣地的一個重要方麵

階級鬥爭已經不是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但是它在一定範圍內還將長期存在,並且在某種條件下還有可能激化。出版工作者必須清醒認識和正確地處理這方麵的問題。這種鬥爭會在意識形態領域反映出來。出版工作屬於意識形態領域,其主導部分具有意識形態的性質。因而出版工作在這一鬥爭中處於重要地位。對此出版工作者應當保持清醒的頭腦。

曆史經驗證明,思想宣傳陣地,社會主義思想不去占領,資本主義思想就必然會去占領。出版部門要加強陣地意識,要自覺地捍衛社會主義的思想宣傳陣地。這是出版部門為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服務應盡的責任。在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都要進行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的教育和鬥爭。和平演變與反和平演變的鬥爭也將長期存在。出版部門的各級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要提高覺悟,紮紮實實地把有關工作抓好。

出版部門增強陣地意識,要對出版物嚴格政治把關。在社會主義中國的出版物中不允許出版反對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反對四項基本原則、反對改革開放的東西。對翻譯出版和進口海外的各種出版物,特別是文藝作品和社會科學讀物,要加強管理,必須嚴格按照有關規定辦理,並在實踐中不斷總結、完善管理規定和管理措施。不允許別的國家將他們的社會製度和意識形態強加於中國。對西方的腐朽文化,出版部門應當加以抵製。同時,要通過各種出版物,宣傳和闡述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肯定成績,總結經驗,探討和回答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批駁國外敵對勢力對中國的誣蔑和攻擊。出版部門要通過上述工作,提高人民的識別能力,增強堅持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達到為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服務的目的。

出版部門增強陣地意識,必須十分重視鞏固和發展團結穩定的政治局麵,在出版物中不允許傳播任何導致混亂甚至動亂的內容。隻有保持團結和穩定,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才能順利發展。

出版部門增強陣地意識,必須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集中注意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好。經濟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和全國人民的中心任務。除非發生大規模的外敵入侵,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不能動搖這個中心。出版部門隻有按照黨的基本路線和各項方針政策,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把本部門的各項工作做好,實現社會主義出版工作的更大繁榮,才能真正堅守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出版陣地,也才能在社會主義思想宣傳陣地上作出應有的貢獻。

五、出版部門必須堅持改革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改革是社會主義製度的自我完善,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關鍵所在,要大膽進行。這個原則同樣適用於出版部門。在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的前提下,出版部門要通過深化改革,克服過去體製中存在的弊端。在改革中,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敢於試驗,勇於創新。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出版部門進行了一係列改革。比如,地方出版社原來實行地方化、通俗化、群眾化的方針,改變為立足本地、麵向全國的方針,促進了地方出版事業的發展,從而促進了全國出版事業的發展;出版單位逐步實現了由生產型改向生產經營型的轉變,在擴大社會效益和擴大經濟效益兩個方麵都起到了明顯的積極作用;圖書價格由按政府規定的分類分檔標準定價改為由出版社自行定價,改善了出版單位的經營條件;出版、印刷、發行和物資供應單位推行了多種形式的承包經營責任製和目標管理責任製,增強了這些單位的活力,等等。這些改革還需要進一步深化和完善,但是實踐證明路子是正確的。如果不進行這些改革,不可能有出版事業的長足發展。

要通過深化改革,逐步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相適應的新的出版體製。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充分認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對發展出版事業的積極作用。在出版工作中要增強市場意識、質量意識、競爭意識、核算意識、開拓意識和為讀者服務的意識。同時,出版體製改革要同政治體製改革相適應,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和法製建設服務。出版體製改革還要符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要求,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要求和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要求結合起來,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創造有利環境,培養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新人。

要落實出版單位作為市場競爭主體的自主權。出版單位改革的重點是建立和健全以提高出版物質量為中心的責任製。這是針對精神生產的特點作出的規定。出版單位改革的目的是調動單位和職工的積極性,以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出版物質量。不論是實行承包經營責任製還是目標管理責任製,都必須保證執行中國共產黨的出版方針和國家有關出版工作的法律、法規,保證出版物的社會主義方向。如何適應出版單位的特點,在內部的領導體製、管理體製、人事製度和分配製度上深入進行改革,還是一個有待突破的重要課題。一定要貫徹執行按勞分配的原則。在出版部門,同樣要打破“大鍋飯”和“鐵飯碗”。要重視獎勵的導向作用,把物質獎勵當作一種手段,以推動堅持正確方向,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出版物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