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群眾團體的建立
隨著新中國出版事業的發展,從事出版工作的人員不斷增加。至一九八九年年底,全國出版工作者,包括編輯、出版、印刷、發行、物資供應、教育、科研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和職工在內,已形成為一支老年、中年和青年相結合的擁有近30萬人的出版隊伍。他們辛勤勞動,默默耕耘,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貢獻力量。為了共同促進出版事業的發展,早在五六十年代,出版工作者就渴望成立自己的群眾團體,但由於當時條件不足,這件事長期未能提到日程上來。直到人民共和國成立三十年之後,這個合理的願望才得以實現。一九七九年和一九八○年,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簡稱中國版協)和中國印刷技術協會(簡稱中國印協)先後成立。此後數年間,大部分省、自治區、直轄市也相繼成立了各地的版協和印協。八十年代最後幾年間,還成立了上海市編輯學會、大學出版社協會、少數民族出版工作聯誼會等其它的出版群眾團體。下麵分別進行介紹。
一、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把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以後,各項工作蒸蒸日上,出版事業也呈現出迅速發展的趨勢。為了適應新的形勢,加強中國共產黨同出版工作者的聯係,更好地團結廣大的出版工作者,並更好地為他們服務,成立出版群眾團體越來越感到需要了。同時,隨著開放形勢的發展,出版界對外活動也日漸增多,為了有利於開展外事活動,也需要有一個出版群眾團體來承擔一部分工作。經過短時間的醞釀,經中共中央宣傳部批準,於一九七九年四月成立了以胡愈之、陳翰伯為首的協會籌備組。在中央各部門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和協助下,在各地出版工作者的熱情合作下,經過半年多的籌備,是年十二月二十日在長沙召開第一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宣告成立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大會通過了協會章程,選舉產生了由138人組成的第一屆理事會,胡愈之任名譽主席,陳翰伯任主席,徐伯昕等9人任副主席。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的主要任務是:組織出版工作者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共產黨的方針政策,培訓出版隊伍,開展業務研究和對外文化交流活動,表彰和獎勵先進出版工作者,組織優秀圖書評獎,促進出版事業的發展和繁榮。中國版協的宗旨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團結全國出版工作者和著譯者,為實現國家的四個現代化貢獻力量。版協成立以後最初幾年,做了不少的工作。
一九八六年三月,中國版協召開了第二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討論六年來的工作報告,修改了章程,選出了第二屆理事會和新的領導機構。本屆理事比第一屆增加了33人,共有171人。選舉陳翰伯為名譽主席,王子野為主席,邊春光等10人為副主席,並聘請馬飛海等11人為顧問。
至一九八九年底,已有遼寧、上海、四川、浙江、山東、湖北、湖南、天津、吉林、安徽、雲南、福建、北京、河南、甘肅、江蘇、廣東、貴州、陝西、河北、廣西、寧夏及重慶市成立了20多個省一級的地方出版工作者協會。地方版協是中國版協的當然團體會員,它們也都分別製訂了自己的協會章程,吸收會員,在當地開展各項活動。他們在培養和提高出版隊伍的素質,推動和促進出版理論研究工作的開展,評獎優秀圖書,表彰優秀編輯、出版工作者,開展對外文化出版交流活動等方麵,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由於十年來出版工作的蓬勃發展,版協的工作也日益擴大。為開展某些專業性較強的業務研究和交流,特設立了一些專門工作委員會和專業研究會,到一九八九年底已設有科技出版工作委員會、學術工作委員會、教育工作委員會、中國連環畫研究會、年畫研究會、裝幀藝術研究會、幼兒讀物研究會、教育出版研究會、藏書票研究會、國際對外合作出版促進會、中國圖書評論學會等。通過這些機構和組織,開展了大量的工作。下麵扼要介紹版協的一些活動情況。
(一)全國共有148家科技專業出版社和理工科大學出版社以及科技書刊發行機構,它們都作為會員單位參加了中國版協科技出版工作委員會。
在這些會員單位的大力支持下,版協開展了多方麵的業務活動,如舉辦數期青年幹部專業進修班及各類出版幹部讀書班;舉行各種以促進業務交流為目的的出版專業會議;在北京理工大學和北京海澱中學設立編輯出版專業;組織各科技出版社擔任大型科技叢書及科技教材的編譯出版工作;承辦全國優秀科技圖書評獎活動;舉辦大型科技書市;創辦國內唯一公開發行的科技出版專業雜誌《科技出版》雙月刊等等,為科技出版界辦了許多實事。
(二)組織出版幹部培訓和學習。
這項工作一直是中國版協工作的重點,先後為在職幹部舉辦短期讀書班、研討班和進修班五十多期,參加學習的達3000多人次。學習內容有編輯、出版、裝幀、發行、管理等各種出版業務。科技和發行讀書班還編寫了一些業務教材,有的已公開出版,為培訓幹部提供了條件。此外,還為一些參加工作不久的青年編輯舉辦出版業務基本知識講座,有幾期是與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出版工作委員會聯合舉辦的,按照課程表規定的課題,請一些有經驗的負責幹部和老編輯授課,效果很好。一九八七年起,受國家新聞出版署委托,中國版協與北京市菜市口中學聯合舉辦四年製出版職業高中,開設技術編輯、校對兩門課程,公開向社會招收初中畢業生。學生畢業後輸送到各新聞出版單位。這一做法效果也好,受到有關用人單位的歡迎。
(三)舉行出版研究年會,促進群眾性的出版理論研究工作。
這項工作由學術工作委員會負責,受到各地方版協的重視。從一九八三年起,每隔二年舉行一次。前三屆征集的論文,均與山西人民出版社共同選編後公開出版。這項活動大致有三個特點,一是發動麵比較廣泛,差不多全國各地區出版社和很多發行單位都有人員參加撰寫論文,很多論文是在地方版協舉辦的研討會上選拔後送來的。二是論文內容涉及編輯、出版、發行的各個方麵,有闡述出版發行工作性質、方針的,有論述編輯工作基本要求和各類圖書編輯經驗的,還有論述裝幀藝術、校對、資料、宣傳工作、經營管理工作以及探索供需規律的。三是很多論文反映了出版改革的要求,提出了不少有關出版體製改革、編輯和發行工作改革等方麵的建設性意見,起到集思廣益的作用。
(四)評獎優秀圖書、表彰優秀出版工作者。
中國版協成立後的十年中,由版協和下屬各單位舉辦多次圖書評獎活動,這對提高圖書質量無疑起到積極作用。以書籍裝幀藝術來說,裝幀藝術研究會就多次舉辦裝幀藝術展覽和講座,一九八六年三月還和中國美術家協會聯合舉辦第三屆全國書籍裝幀藝術展覽;結束後,對參展的優秀作品進行評選,並於是年年底召開授獎大會,給獲獎者授獎。這些活動都促進了裝幀藝術的普遍提高,湧現了不少新的人才和好作品。
中國版協還在一九八四年鄒韜奮逝世四十周年紀念會上宣布設立“韜奮出版獎”,作為出版界最高的榮譽獎。每兩年評選一次,每次獲獎名額10名左右。一九八七年上半年經專門設立的評獎委員會評選出王仰晨、陳元直、周振甫、戴文葆、許仲、範誌民、姚佩文、魯兵、沈肇熙、皇甫束玉等10人為第一屆韜奮出版獎獲獎者,並於同年九月在全國政協禮堂隆重舉行發獎儀式。第二屆獲獎候選人的推薦工作於一九八八年三月開始,各地共推薦45位候選人。經評委會三次開會進行評議,最後評選出趙家璧、蔣路、林穗芳、索特納穆、張業漢、黃濤、許旭、黃臘榮、申非等9人獲第二屆韜奮出版獎,並於一九九○年十一月六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發獎儀式。此項評獎工作今後將由中國韜奮基金會主辦,仍委托中國版協組織評獎委員會進行評選。
為了激發出版工作者的榮譽感,一九八七年下半年起,中國版協會同新聞出版署,給從事出版工作達三十年的老出版工作者3萬多人頒發了榮譽證書。這對鼓勵廣大出版工作者的積極性,增強他們的責任感,以及加強版協的凝聚力,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五)開展對外文化和出版交流活動。
中國版協一成立,就曾經向同中國出版界有友好往來的外國出版機構發出信函,介紹中國版協的宗旨、任務和組織,得到有關各國的出版機構、出版團體和國際出版家協會以及一些知名文化人士的積極反應,他們表示願意同中國出版界加強聯係和合作。在中國出版領導機關的統籌安排下,十年中先後派往國外的訪問代表團和參加業務活動的代表團有數十起,還應邀派出觀察員和代表參加了國際出版家協會第21屆(一九八○年)、22屆(一九八四年)和23屆(一九八八年)三次代表大會;又先後派出十幾批編輯出版人員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洲文化中心以及日本、英國進行短期培訓。此外,在整個八十年代,中國版協每年都接待了不少國外以及香港地區來訪的代表團,和辦理一些出版社自費派人出國訪問和參加國際圖書博覽會活動。為了適應出版界改革開放的形勢,在一些出版社的倡議下,一九八七年,中國版協又成立了國際對外合作出版促進會以加強這方麵的工作。
為了彙集出版資料,反映中國出版事業每年的發展情況,中國版協先後與商務印書館和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合作,編製出版《中國出版年鑒》,自一九八○年起,每年出版一本。這對研究中國出版工作提供了豐富的出版資料,並已引起國外有關人士的注目。
二、中國印刷技術協會
中國印刷技術協會是一九八○年三月在北京成立的。首都印刷界和上海、天津、廣東、湖北、四川、陝西等省、市的書刊、報紙、商品包裝、有價證券和印刷科研、印刷教育、印刷設備製造等單位和企業的印刷技術工作者共200多位代表,參加了中國印刷技術協會第一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大會通過了章程,選舉產生了第一屆理事會,王益當選為理事長。中國印協是印刷界廣大科技人員的群眾性組織,它的誕生實現了中國印刷界長期以來的願望。中國印協以開展印刷科技活動,促進中國印刷科技的發展和繁榮為其宗旨。它還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組成部分,同時接受科協的領導和部分經費撥款。至一九八九年,中國印協已舉行過三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第三次理事會推選王仿子為理事長。至一九八九年底,全國已有2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成立了地方印協。此外,鐵道印刷係統成立了鐵路印協,部隊印刷係統成立了全軍印協。各地、各係統印協的個人會員共有8000多人,團體會員共有1400多個。個人會員構成中,有印刷科研人員、工程技術人員和教育工作者,還有富有管理經驗、勇於改革開拓的經營管理工作者,體現出其知識密集、人才薈萃的特點。團體會員的構成中,有書刊印刷、報紙印刷、商業印刷和其它特種印刷企業,又有印刷機械、造紙、油墨、印刷器材製造和供給單位,構成成分十分廣泛。八十年代後期,團體會員從大中城市逐漸向縣、市擴展,有些鄉鎮印刷企業也參加進來。有的地區和中小城市已經成立或醞釀成立分會。這對完善協會機製和提高印刷協會的社會地位和影響,將起到積極作用。
由於印刷技術涉及的方麵較多,因此在中國印協內設有學術工作委員會、普及與教育工作委員會、《中國印刷》編輯委員會和《中國印刷年鑒》編輯委員會等工作機構,還設立了平印技術委員會、絲網印刷協會等學術機構。印協的主要工作情況:
(一)組織學術技術交流。
中國印協成立後舉辦過四屆印刷年會,通過各地印協廣泛征集論文,年會的討論有較強的針對性,學術氣氛也較為活躍,它對各地印協組織學術活動起了推動作用。中國印協和中國印刷工業協會在一九八八年還聯合舉辦過一次北京國際印刷技術研討會,中、日、美三國印刷專家在會上宣讀論文13篇,論文質量較高,有的已在《中國印刷》上發表,這是國際印刷技術交流的一次成功的嚐試。
(二)開展印刷技術教育。
中國印協采取開辦函授班、短訓班、幹部學習班、繼續教育班,派人傳授技藝等多種形式,來進行對各個層次的印刷職工的技術培訓。其中和日本印刷技術協會合辦的平印製版印刷函授班已辦了兩期,函授生累計1000多人,覆蓋2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它反映了全國印刷業初級技工學習技術、提高技能的迫切要求。
另外,平印技術委員會曾為印刷企業技術幹部舉辦過兩期平印技術質量管理幹部短訓班,向100多名學員講解平印基礎知識,介紹操作經驗,受到學員的普遍歡迎。
對中級科研(教育)人員的繼續教育工作,在八十年代後半期曾邀請日本印刷學會會長井上英一博士八次來華,給北京印刷學院、中國印刷科學技術研究所、北京印刷技術研究所的專業人員授課七次。講授內容大多是跨越傳統印刷的超前技術,著眼於開拓印刷技術新領域,對中國的科研人員在選擇課題,開發印刷新技術、新器材等方麵很有啟迪。
(三)評選和表彰優質產品和優秀印刷工作者。
中國印協和中國印刷公司合辦的全國書刊印刷產品質量評比活動,十年來已進行過四屆,對推動企業重視產品質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為鼓勵印刷工作者的積極性、創造性,促進印刷技術進步,從一九八六年起中國印協設立了畢獎和日本友好人士森澤信夫(著名照相排字機發明家)印刷獎,每兩年評選一次。一九八七年評出第一屆的七名獲獎者,並請國務院國務委員給他們頒發畢獎證書、獎章,森澤信夫給他們頒發“森澤信夫印刷獎”證書、獎章和獎金。這樣的評選表彰活動,也推動了北京、雲南等地的印協相繼舉辦類似的獎勵活動。為了激發印刷工作者的榮譽感,中國印協還在一九八八年給從事印刷工作達三十年的老印刷工作者頒發榮譽證書共2萬多份,這項活動以後每三年舉行一次。
(四)對外技術交流與友好合作方麵。
中國印協經常派出代表團去國外訪問和參加業務活動。一九八五年王益理事長率領60多人的代表團,參加了第3屆世界印刷會議。在會外還與港、澳、台地區印刷界廣泛結交同行,進行技術交流等聯誼活動。一九八七年,應日本印刷產業聯合會邀請,中國印協在東京國際印刷研討會上發表《中國印刷工業在振興中》的演講,讓外國認識、了解中國印刷工業的發展,擴大了中國印協在國際上的影響。多年來,中國印協還接待了日、美、法、瑞典、聯邦德國、哥倫比亞的訪華團和香港地區的訪問團20餘起,並協助日本森澤株式會社在中國進行“國際排版文字字體競賽森澤獎1987”的征稿活動和舉辦發獎儀式。在這次排字征稿活動中,年僅25歲的上海印刷研究所陸華平獲得漢字部分的最高獎第一名,北京新華字模廠鄒秀英、上海印刷研究所徐學成分獲佳作獎。此外,印協還促成日本森澤公司和北京印刷研究所、北京進出口分公司建立北京印刷研究森澤照排服務部,還和中國印刷科研所簽訂照排技術合作協議等等。
(五)編輯刊物和年鑒。
中國印協在一九八三年創辦了《中國印刷》季刊。幾年來,這個刊物在宣傳中國的印刷方針政策、探討企業改革、闡述學術觀點、傳播印刷知識、報道印刷界重要活動和技術信息等方麵,做了不少工作。讀者反映這個刊物有一定水平,適合工程技術人員和經營管理工作者閱讀,具有自己的特點。自一九八一年開始,中國印協還出版了《中國印刷年鑒》,每兩年編印一卷,公開發行,至一九八八年已出版四卷。
三、上海市編輯學會、中國科技期刊編輯學會
上海曆來是中國的出版中心之一,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編輯工作經驗,八十年代末擁有近3000名編輯人員,因此它於一九八五年首先成立了中國第一個編輯專業人員的群眾組織——上海市編輯學會。在第一屆理事會上,宋原放當選為第一任會長。
上海市編輯學會劃歸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學會聯合會領導,它是個人自願參加的一個學術團體,具有學術性和群眾性。其宗旨和任務是:促進編輯科學研究的發展,推動編輯學的普及;為各科編輯溝通信息,交流經驗,提供橫向聯係的條件;促使編輯業務水平的提高,促使社會主義出版事業的繁榮和發展;受理編輯出版書刊的谘詢或委托加工;舉辦編輯常識等講座,為社會服務;保障會員權益,為編輯在學習上、工作上、生活上提供服務等。上海市編輯學會主辦的學術性刊物《編輯學刊》(季刊),一九八六年二月創刊以來,至一九九○年底已出版了20期。它從一九八八年起有組織地向社會開展谘詢服務工作,計有編輯加工工作、錄寫撰稿工作、裝幀設計工作、書稿出版和印刷、書稿校對工作等六個項目。
中國的科學技術期刊有上百年的曆史,到八十年代末期,公開發行的科技期刊有2400多種,編輯人員達1.5萬人。為了把科技期刊辦得更好,成立一個專門研究科技期刊編輯工作的編輯學會的要求被提出來了。一九八七年三月,包括全國各係統、各地區、各專業科技期刊編輯部的會員代表188人在北京集會,經過討論,成立了中國科學技術期刊編輯學會。這個群眾學術團體的成立,對期刊編輯人才的成長、提高和科技期刊事業的發展起到積極作用。一九八八年五月,科技期刊編輯學會在四川舉行首屆學術年會,與會代表265人,收到應征論文355篇,除了180篇論文在會上進行交流外,他們還決定出版年會論文集。
四、大學出版社協會
隨著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八十年代,一批大學出版社在各地高等院校相繼建立。至一九八九年全國已有大學出版社91家,有專職編輯出版人員近3000人。大學出版事業的發展,在推動教學工作,促進學術研究和高等學校教材建設等方麵,發揮了積極作用。為了加強各大學出版社之間的團結和協作,提高編輯出版隊伍的素質,並開展國際間的交流,一九八六年初,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北京外語學院出版社等倡議,於一九八七年六月在西安開會,成立了大學出版社協會,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羅國傑教授被推選為學會理事長。
大學出版社協會是全國高等學校出版界聯合組成的學術性群眾團體。在建立了相當數量的大學出版社後,及時建立這個組織是很有必要的。它的主要任務是:組織和推動大學出版社的人員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共產黨的出版方針政策,開展學術研究,探討建設大學出版社的規律,交流經驗,培訓隊伍,組織協作,加強對外合作交流等等。
五、全國少數民族出版工作聯誼會
中國出版少數民族文字書籍的出版社有30多家,少數民族文字出版物在全國的書刊總數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文學藝術作品在少數民族文字書刊中又占有很大的比重。為繁榮中國少數民族的文藝創作,加強少數民族文藝作品的出版工作,由廣西人民出版社倡議,發起組織一個全國性的少數民族出版工作的聯誼組織。一九八八年十月,廣西、雲南、青海、新疆、寧夏、甘肅、吉林、延邊等地人民(民族)出版社的代表在南寧集會,正式成立全國少數民族出版工作聯誼會。會上商定聯誼會的任務是:加強少數民族地區的出版協作,交流出版信息,組織合作出版,評選優秀圖書,組織參觀學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