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與台北故宮
觀察家
作者:野島剛
我去台北故宮博物院參觀時,發現了一座孔子銅像。它位於博物院的行政大樓前,很少有遊客會來到這裏,不知道的人很難發現它。但是,它的確有看一看的價值。因為,尊為中國文化殿堂的故宮與象征著中國文化的孔子之間存在著不解之緣。
銅像是中國文化大學教授、雕刻家方延傑1972年的作品。他在1973年完成的王陽明雕像,則被安置在台北北部的陽明山中。
孔子的直係子孫至今仍在台灣居住。他們不單住在那裏,還發揮著重要的政治作用。日本也經常能看見自稱是“孔子第X代”的中國人。我大學時的一名前輩名為孔健,現在是一名評論家,他的頭銜中就有一條是“孔子的子孫”。在日本,孔子的“品牌”具有很大的影響力。這些“孔子的子孫”在族譜上雖與孔子有關,但他們並非嫡係。孔子的嫡係子孫即孔家,住在中國曲阜的孔府之中,而直係子孫則生活在台灣。
金文、古代器物、三禮方麵的專家孔德成便是孔子直係子孫的代表人物。故宮文物轉移到台灣後,曾被保管在台中霧峰北溝的臨時倉庫與陳列室中。當該設施在1947年對外開放時,年僅30多歲的孔德成被任命為聯合管理處主任,成為了最高領導。由於該機構同時管理著轉移到台灣的故宮文物與“中央博物院”,所以其名稱中帶有“聯合”二字。將如此重要的職位交給這樣一位年輕的人,很明顯是因為他是孔家的成員。由中華思想代表人物孔子的直係子孫擔任彙集著中華文明精華的故宮的領導人,此項人事安排非常具有象征意義。
孔德成自小接受著四書五經等經典古籍的儒學英才教育,具備良好的基礎。通過與故宮文物的接觸,他的素養進一步得到提高,在古書與青銅器方麵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知識,甚至達到了專家的程度。
孔德成辭去主任職位的經過也十分富有戲劇性。1953年,台北故宮發生了成立以來的首次重大事件。當時,故宮的文物都被保管在位於北溝的鋼鐵結構建築之中,但其頂部的玻璃不知因何原因發生了破損,導致一場大雨浸濕了部分文物。不巧的是,漏雨的地方剛好保存著珍貴的《四庫全書薈要》,其中的數冊因雨水的浸泡而無法辨別。《四庫全書》完成之後,乾隆帝命人從中挑選出重要的書目,編寫出《四庫全書薈要》。即便如此,其規模還是達463種、20828卷、11178冊之多。
事件發生後,孔德成立刻提交了辭呈,但並沒有被批準。最後,他甚至下跪懇求上司同意自己辭職。麵對這樣的情況,台北故宮方麵也無法再拒絕,批準了他的辭呈。但再後來的很長一段時間中,孔德成一直在故宮管理委員會、故宮指導委員會中擔任職務,發揮著故宮“監護人”的作用。
台北故宮中收藏著幾件孔府呈送給皇帝的文物。“孔府”位於孔子的故鄉——山東曲阜縣,孔子的直係後代大多居住於此。現在,這裏已經成為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吸引著全國的遊客。
孔子直係72代孫孔憲培的妻子於氏呈送給西太後的《禦製萬年枝上日初長詩意圖》就收藏在台北故宮之中。但在孔家的記錄中,並沒有留下呈送的具體時間。
另外,北宋畫家文同的《墨竹圖》也是孔家的贈品之一。其枝葉濃淡交錯,與其他宋代繪畫展現出了不同的風格。它曾在1961年美國展等諸多國外展會中亮相,是一幅經常參展的優秀作品。
在台北的體製下,唯一依靠世襲傳承的職位就是“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其主要任務是在台北市孔子廟中主持祭祀儀式。2008年,在該職位任職的孔德成去世,孔家第79代孫、生於1975年的孔垂長繼任。他同時也是馬英九政權的國策顧問。
如果說故宮是中華文化的殿堂,那麼孔子就是創造中華文化源泉的人物。因此,孔子的雕像在中國文化的殿堂———故宮中坐鎮,絕不是什麼不可思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