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蟲病防治(1)(2 / 3)

二、黨和政府對防治工作的具體領導

我國血吸蟲病流行區遍及12個省、市、自治區,1,000多萬人患病,一億多人口受威脅。解放初期,有幾十萬晚期病人和大批急性感染病人正在死亡線上掙紮,亟需進行搶救。而血吸蟲病是一種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環節很多,防治工作十分艱巨複雜。麵對這樣的情況,黨和政府采取果斷措施,抽調大批醫務人員,奔赴疫區,搶救病人。當時,我國著名的醫學專家應元嶽、錢惪、張昌紹、黃銘新、蘇德隆、林兆耆、李賦京、姚永政、吳征鑒、毛守白、陳子達、楊宜等人率先投入了防治運動,在華東、中南和西南的部分地區進行試點,摸索防治工作經驗。與此同時,在上海成立了華東血吸蟲病研究委員會,開展防治血吸蟲病的研究工作,編寫防治手冊,加強技術指導。陳毅同誌為第一版《血吸蟲病防治手冊》題了書名。這個時期的工作,為今後成立防治機構,組建隊伍,製訂規劃,全麵開展防治工作準備了條件。

一九五五年,我國農村掀起了合作化高潮,廣大農民走上了集體化的道路,這就有可能依靠集體的力量去戰勝血吸蟲病。為了從組織上加強黨對防治工作的領導,這年冬天,黨中央根據毛澤東同誌的提議,成立了中央血吸蟲病防治領導小組,並指示省、地、縣各級黨委也成立相應的機構,由一名書記掛帥,把消滅血吸蟲病列入黨委的議事日程。各級防治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處理日常工作。一年以後,國務院頒發了《關於消滅血吸蟲病的指示》。根據國務院的指示精神,衛生部成立了血吸蟲病防治局,省、地、縣各級衛生部門建立了防治所、站、組等機構。從一九五六年起,各級衛生部門還抽調了大批幹部和防治人員,充實各級專業防治機構。到一九五七年底,全國已有16,000多名血吸蟲病防治專業人員。

為了切實加強黨對血吸蟲病防治工作的領導,使防治工作不斷地向前發展,中央除要求黨的各級防治領導小組定期召開會議,貫徹執行黨的方針政策,每年向上級黨委報告工作外,還根據防治工作的發展情況,及時地對防治工作作出指示。在防治工作初期,中央反複強調搞好血吸蟲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意義,要求各級黨委“必須把消滅血吸蟲病當作一項政治任務”,指出,加強黨對防治工作的領導,是完成防治任務的基本保證。根據我國血吸蟲病病人多、危害重的情況,在防治工作一開始,中央就及時提出了“積極防治”的方針,並指示流行區各級組織認真貫徹這個方針,既要積極地防,又要積極地治,兩者不能偏廢。由於這一方針提得及時,各地在貫徹執行時又很堅決,因而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一九五八年,江西省餘江縣首先消滅了血吸蟲病,毛澤東同誌為此發表了《送瘟神》詩篇,把“送瘟神”的群眾運動推向新的高潮。這一年消滅釘螺的麵積和治療的病人,超過了前兩年的總和。僅湖沼地區圍墾滅螺的麵積就有上百萬畝。六十年代初期,我國由於自然災害,一些地方的領導對血吸蟲病防治工作抓得不緊。針對這一情況,黨中央及時指示各級黨委應加強對血吸蟲病防治工作的領導。同時,黨和政府考慮到血吸蟲病病人勞力較弱,生活上又有一定困難,因而決定血吸蟲病的查治一律實行免費。黨和政府這些重要的指示和政策貫徹執行以後,受到疫區廣大幹部和群眾,特別是千百萬患病群眾的堅決擁護。他們衷心感謝黨和政府的關懷。到八十年代初,經過二十多年的反複防治,全國已有240多個流行縣、市已經達到基本消滅或消滅血吸蟲病的要求。由於許多疫情很重的地方也終止了流行,病人已大部分治愈,釘螺也滅得差不多了,因而有些地方出現了麻痹思想和鬆勁情緒,工作有所放鬆。針對這種情況,黨中央又及時作出指示,要求各級黨委要一如既往,加強領導,把消滅血吸蟲病這件為子孫後代造福的好事辦好辦到底。黨中央的這一指示,在新的形勢下,把血吸蟲病防治工作進一步引向深入。建國以來,由於各級黨委和政府加強了對防治工作的領導,從而保證了有關血吸蟲病防治工作的方針政策和各項措施的落實。許多分管防治工作的領導同誌,深入現場檢查,及時解決問題,使防治工作健康地向前發展。中央血吸蟲病防治領導小組成立後的二十多年中,堅決貫徹執行了黨中央和國務院製定的方針政策,每年召開防治工作會議及其他專業性會議,發動群眾開展防治工作,協調有關部門共同作戰,組織科研人員會戰攻關,推廣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並根據實踐的經驗和工作的發展,先後製定了《防治血吸蟲病工作條例》、《消滅血吸蟲病的標準(試行)》等對防治工作具有指導意義的文件,推動血吸蟲病防治工作不斷向前發展。

消滅血吸蟲病是改造自然的一場偉大鬥爭,它關係到千百萬群眾的切身利益,單靠國家投資和少數醫務人員去搞,是不可能取得大的成效的。黨和政府根據這一具體情況,在防治工作一開始就發出了全黨動員,全民動手,消滅血吸蟲病的號召,製定了防治工作必須由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共同負擔的政策,堅持依靠廣大群眾與血吸蟲病作鬥爭。為了把廣大群眾動員起來,掌握防治的知識,積極參加防治鬥爭,有關部門通過編寫簡明通俗的宣傳材料,創作許多短小的劇本以及對口詞、宣傳畫、幻燈片,拍攝以防治血吸蟲病為內容的《枯木逢春》、《血防線上》、《送瘟神》、《神州讚歌》、《今日餘江》、《在同一塊土地上》等故事片、科教片、記錄片和電視片,出版大批有關防治血吸蟲病的通俗讀物,向群眾進行廣泛深入的宣傳。

利用農閑季節,發動群眾參加突擊性的防治運動,特別是開展滅螺殲滅戰,這是“送瘟神”群眾運動的主要形式。它對控製疫情起了很大作用。五十年代,湖沼地區群眾結合發展糧食生產,每年冬季到湖洲灘地墾種滅螺;水網地區群眾結合園田化建設,通過平整土地,消滅田地和溝渠內的釘螺;山丘地區群眾結合墾種,消滅荒坡、荒灘上的釘螺。突擊運動之後,就組織群眾性的專業隊,堅持經常性的防治工作,做到突擊與經常相結合,以鞏固滅螺成果。近幾年來,流行區各地根據農村形勢和疫情的變化,尤其是基本消滅地區防治任務比較輕的地方,較多地采取小型、分散的形式,既節省勞力,又能取得很好的防治效果。

為了保證群眾性的防治運動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黨和政府還提出了充分發動群眾與科學技術指導相結合的方針,指出防治工作既要依靠廣大群眾群策群力,又要加強科學技術指導,兩者密切結合起來,才能取得應有的效果。例如滅螺方麵,水網、湖沼、山丘3種不同的地區,各有不同的方法;查病方麵,病人多、病情重的初期階段和病人少、病情輕的基本消滅階段,采取的方法也有所不同。血吸蟲病的各項防治工作,都有一定的技術性,是不是掌握科學技術和按照科學規律辦事,效果大不一樣。由於黨和政府及時提出了這個問題,各地在實踐中又注意盡可能地做到群眾運動與科學技術相結合,因而提高了防治效果,加快了防治工作的步伐。群眾運動與科學技術相結合,還使群眾在實踐中的發明創造及時得到總結提高,推動了防治工作向前發展。例如水網地區群眾創造的“滅螺帶”,經過全麵推廣,對於改變釘螺的孳生環境,加速消滅水網地區的釘螺,起了重要的作用。

黨和政府曆來十分重視防治專業隊伍的培養和建設。在防治工作初期,就從醫療衛生部門抽調了大批思想好、業務精的醫務工作者作為各級防治部門的骨幹,以後又陸續抽調大中專畢業生,充實防治隊伍。在長期的防治實踐中,血吸蟲病防治專業隊伍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不斷發展,不斷提高。八十年代初,全國地、縣兩級的防治所、站共有240多個,區、社(鄉)防治組有1,600多個,防治人員有16,000多人。他們長期戰鬥在農村,風裏來,雨裏去,不怕苦,不怕難,是防治戰線上的無名英雄。與此同時,流行區各地還培訓了一支人數眾多的不脫產的防治隊伍(包括滅螺員、化驗員、清潔員)。僅湖北省就有近萬人。他們經過短期培訓和防治實踐,大都掌握了查滅螺、查治病等防治工作的基本知識和技能。這兩支隊伍,是群眾性防治工作中進行技術指導的骨幹力量,在消滅血吸蟲病的鬥爭中作出了重要貢獻。

血吸蟲病的防治工作,涉及到許多部門,黨和政府注意到了防治工作的這一特點,及時地組織有關部門密切配合,協同作戰。一九五五年成立的中央血吸蟲病防治領導小組,在領導成員中就包括了農業、水利、衛生和共青團、婦聯等有關部門。長期以來,各有關部門把消滅血吸蟲病作為自己部門的一項重要工作,嚴肅對待,積極配合。農業部門在治山治水、平整土地、改造環境的過程中,注意同消滅釘螺結合起來;畜牧部門普查了幾百萬頭耕牛,治療處理了大量的病牛;水利部門根據“疫區優先治水,治水優先滅螺”的原則,把消滅釘螺和建設水利設施結合起來;衛生醫療部門不僅做好病人的查治工作,而且對疫情嚴重的地方和醫療條件較差的邊遠流行區派出技術力量較強的醫療隊,搶治了大批危重的晚期病人,衛生部的領導同誌還多次到流行區檢查和指導工作;化工部門積極做好防治藥品的生產工作;商業部門及時調運藥品器械,做好病人治療期間的副食品供應;共青團和婦聯在群眾性的防治工作中也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中國人民解放軍不僅積極參加“送瘟神”運動,還組織醫療隊、手術隊支援嚴重疫區。

在各有關部門密切配合的基礎上,流行地區的省與省、縣與縣、社與社、隊與隊的毗鄰地區之間,還廣泛開展了聯防協作活動。這種團結協作、形式多樣的聯防活動,取得非常顯著的效果。到一九八三年底,江蘇省和上海市毗鄰地區的5個縣先後召開了21次聯防會;浙江省和上海市以及浙江省和江西省毗鄰地區的各4個縣,也分別開了18次聯防會。毗鄰地區大協作的作法,加速了消滅血吸蟲病的進程。上海市與江、浙毗鄰的嘉定、青浦、金山3個縣都已消滅了血吸蟲病。我國防治血吸蟲病工作中各有關部門、有關方麵和毗鄰地區的密切配合、協同作戰,是社會主義大協作、社會主義優越性的生動體現。

血吸蟲病的防治工作,科學性很強,技術上的要求又很高。因此,加強科學研究,力求在防治技術上有所突破,這是提高防治質量、搞好防治工作的關鍵。黨和政府十分重視科學技術在防治血吸蟲病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防治工作初期,就成立了全國血吸蟲病研究委員會,從中央到地方還建立了寄生蟲病或血吸蟲病研究所,培養了一支技術力量較強的專業性科研隊伍。黨和政府十分關心防治科研工作的進展。毛澤東同誌曾親自接見吳光、蘇德隆、陳心陶等科學家,詢問防治科研工作的情況,指出研究的方向。黨中央很多領導同誌多次召開座談會,聽取科學家的意見,了解科研工作的進展情況;並深入科研單位,了解科研人員的工作、學習、生活等情況,鼓勵科研人員聯係實際、深入現場,努力搞好防治科研工作。廣大科研人員以及許多著名的專家教授,響應黨的號召,堅持走科研為防治服務、同防治結合的道路,在工作中作出了顯著的成績。

1.流行病學調查和預防工作。科研人員為了摸清釘螺的生態、習性,深入流行區,對釘螺的外部結構、生存條件、活動規律、交配產卵、生長發育等特性,進行了長期的觀察和研究,取得了許多重要的數據,為製定查螺、滅螺的方法提供了科學的依據。鬱維教授在一個試點連續觀察研究了二十多年,總結了一個地區消滅血吸蟲病的係統經驗;陳祜鑫教授常年在洞庭湖洲灘調查研究,對湖沼地區流行區的分型和防治對策,提出了有指導意義的科學論點。

2.研製防治新藥物。為了尋找安全有效的防治藥物,我國雷興翰、黃蘭蓀等醫藥專家和廣大科研人員始終堅持理論與實踐、實驗室與現場相結合的原則,經過長期努力,先後合成和篩選了11,000多個化合物,仿製或創製了五氯酚鈉、“血防67”、磷苯二甲酸二丁脂、防護膏、酒石酸銻鉀、呋喃丙胺、“銻273”、硝硫氰胺、吡喹酮等幾十種防治藥物。這些藥物的合成、試驗和推廣,對消滅釘螺、預防感染、治療病人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3.改進診斷方法。隨著防治科研工作的進展,血吸蟲病的診斷方法也有了新的突破。原來的病原診斷方法有了改進,提高了檢出率。在流行病學調查中,皮內反應、環卵沉澱試驗和間接血凝試驗等免疫診斷方法的應用,加快了查病的速度,提高了查病的效率。

4.臨床研究。科研人員通過對10萬餘例晚期病人的臨床治療,對於血吸蟲病的發病機理、病理變化、病型分類和治療方法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對巨脾和腹水型病人,經過中西醫治療,在改善體征的條件下施行脾切除手術,絕大多數病人可以恢複健康。對於銻劑中毒和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危重病人,也創造了許多有效的治療方法,搶救了許多垂危病人。

5.對家畜血吸蟲病的研究。在家畜、特別是耕牛血吸蟲病的研究方麵,中國農科院家畜血吸蟲病研究所的科研人員也做了大量工作。他們聯係防治工作的實踐開展科研工作,在預防、診斷、治療等方麵,都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三、實行積極防治的方針,貫徹綜合防治的措施

我國血吸蟲病的流行因素十分複雜,既要治病,又要滅螺,還要做好防護、水管、糞管等項工作。血吸蟲病又是人、畜共患的疾病,要徹底消滅傳染源,是很艱巨的任務。麵對這樣的情況,應當采取什麼樣的防治方針和防治措施,這是關係到千百萬人民的生命安全和涉及到防治工作全局的大問題。對於這個問題,有人主張滅螺,有人主張治病,有人主張糞管,認為隻要能切斷一個流行環節,就可以終止血吸蟲病的流行。黨和政府及時總結了試點的經驗,征詢和傾聽了科學家的意見,在一九五五年冬召開的第一次血防領導小組會議上,提出了積極防治的方針。緊接著在一九五六年春召開的第二次血防領導小組會議上,又提出了因時因地製宜貫徹綜合性的防治措施。經過二十多年的實踐證明,這個方針和措施是正確的,對指導我國的血吸蟲病防治工作具有深遠的意義。

在防治工作的初期,當時的情況是:全國有1,000多萬病人,其中約有50萬是晚期病人,如不及時治療,可能有大量死亡的危險;約有400萬是有症狀的病人,勞動力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其餘600萬左右的早期病人,如不及時治療,病勢必將逐漸轉重;而且這1,000多萬病人每天又排出大量帶有血吸蟲卵的糞便,成為不斷擴大感染的來源。鑒於這種嚴重情況,黨和政府一麵抽調大批醫務人員積極治療血吸蟲病人,一麵強調要積極進行預防。根據黨和政府製定的積極防治的方針,流行區各地群眾開展了各種預防工作。許多地方的實踐證明,凡是實行了積極防治的方針,疫情下降就快,防治效果就好。相反,如果隻治不防或者隻防不治,疫情下降就慢,效果就差,不僅防不勝防,而且治不勝治。江蘇省的蘇州地區,原有117萬病人,釘螺麵積達4.5億多平方米,是全國疫情最重的地區。由於堅持貫徹了積極防治的方針,螺情和病情下降都很快。到八十年代初,血吸蟲病患者已不到一萬人,釘螺麵積僅2萬平方米。因此,在流行沒有終止,病人還比較多的情況下,隻有全麵貫徹這個方針,既抓預防,又抓治療,才能有效地控製疫情,縮小疫區,最後達到消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