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蟲病防治(2)(2 / 3)

在實施各項防治研究過程中,各地科技人員不辭辛勞,深入現場,埋頭苦幹,常年不懈,做出了寶貴貢獻。已故的湖南醫學院陳國傑教授,現仍在繼續戰鬥的中國預防醫學中心寄生蟲病研究所劉吟龍、任道性教授,河南醫學院蘇壽教授,湖北醫學科學院黃森琪副院長,江蘇鹽城地區防疫站副站長張繼銘醫師,貴州省寄生蟲病研究所副所長劉祥醫師,海南行政區寄生蟲病研究所副所長張海濟醫師,都是他們之中的出色代表。

(四)瘧疾防治工作必須充分發動群眾,開展各部門大協作。

瘧疾防治工作必須在黨和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各有關部門通力協作,充分宣傳、發動、依靠群眾,堅持長期作戰,才能收到成效。

在開展大規模防治工作時,一般由縣委和縣人民政府下達專門文件,召開幹部會議進行部署。公社、生產大隊則召開生產隊幹部、群眾會,用算細帳、回憶對比、典型事例,說明瘧疾對農業生產、經濟收入、個人健康的危害;用街頭劇、廣播、幻燈、牆頭報等各種形式宣傳科學知識和防瘧辦法,動員大家自覺主動地投入防治工作。

瘧疾防治工作不單是衛生一個部門的工作,需要農業、水利、商業、化工、交通、民政等有關部門統一規劃,通力協作。山東省膠南縣按照農業發展規劃,並考慮到衛生防疫的要求,統一部署全縣的山、水、田、林、路、村的綜合治理。到一九八三年,已整治澇窪地27萬多畝,多數村莊的房屋已建成整齊向陽、前後開窗,全村街道平直、排水通暢。該縣瘧疾發病率已從一九七二年的7.3%降至一九八三年的0.013%。

(五)建立瘧疾區域性聯防是加快防治步伐,擴大和鞏固防治成果的有效方式。

瘧疾的區域聯防是依照防治工作深入發展的需要而逐步發展起來的。聯防的內容主要是統一防治措施、指標要求,協調重點科研項目,共同培訓幹部,互相督促檢查,交流防治經驗,互通情報資料。聯防的形式與範圍都應根據實際情況與工作的需要決定。通過聯防,可以有力地促進防治工作,有效地降低發病率,擴大基本消滅瘧疾的範圍。

蘇、魯、豫、皖、鄂5省瘧疾聯防已經堅持十年,發病人數已由聯防前一九七三年的1,307.6萬人降至一九八三年的107.8萬人,效果十分顯著。一九八四年四月,5省召開聯防十年總結大會,肯定聯防這一形式,表彰做出突出貢獻的109個先進集體和144個先進個人,並決定繼續實行聯合防治,使工作進一步深入發展。

貴州省以凱裏縣為中心的聯防區,從一九六二年的6個縣擴展到一九八二年的19個縣、約380餘萬人口的範圍。這個聯防區瘧疾發病率已降至1/萬以下,其中一些縣已無當地新感染病例。

其他如閩贛兩省間3個地區、10個縣的聯防區,黔桂之間6個地區、24個縣的聯防區,湘贛兩省間22個縣的聯防區,瘧疾發病率均較聯防前有大幅度下降,鞏固了防治成果,且大大擴大了基本消滅瘧疾的範圍。

黑熱病

一、概述

黑熱病原是危害我國人民最大的寄生蟲病之一。它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蟲所引起,以吸血的雙翅昆蟲白蛉為傳播媒介。患者多數是兒童和青少年,出現長期不規則發熱,脾髒顯著腫大,肝髒也往往腫大,並常伴有鼻衄和齒齦出血等症狀。采取穿刺方法,從骨髓、脾、肝和淋巴結內可查見利什曼原蟲。隨著病情的發展,患者逐漸消瘦貧血,麵部可有色素沉著,頭發稀疏,出現典型的慢性病容。如無適當治療,常在得病後一、二年內因繼發感染或其他並發病而死亡。

解放前,黑熱病流行於我國長江以北的廣大農村中,以山東、江蘇、安徽、河南、河北等省最為嚴重。本病因脾髒腫大,在腹內左側形成痞塊,群眾都稱它為“痞塊病”或“大肚子痞”。當時,農民因生活貧困,加上農村中又缺乏醫藥衛生設施,一旦感染了黑熱病,大都得不到治療,隻好聽其自然。不但造成了無數的死亡,而且助長了疾病的傳播蔓延,使疫情不斷發展。從以往一些記載來看,在本世紀三十年代的蘇北淮陰地區,絕大部分(80%)的村莊內部有黑熱病,在比較嚴重的村裏,幾乎家家有病人,近1/3的居民患有此病。據清江浦一個教會醫院的報告,自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三年的三年內,共收治黑熱病人達8,387名之多。而患黑熱病的大都是貧苦的農民,能有條件到城市就診的病人僅占少數,故實際患者人數遠遠超過此數,疫情之嚴重可以想見。當時該地區平均每年有4—5%的農民死於黑熱病,使有些村莊的人口減少了一半以上。再如山東省,解放前黑熱病流行遍及全省,有些地區十分猖獗,每村都有病人,常有一家數口同時得病,每年因此病而死亡的不計其數。以臨朐縣為例,根據侯家莊等8個村莊的重點調查,僅一九四二年患黑熱病者即有276人,其中134人喪失了生命。在解放前兩年內,該縣僅馬莊一個村莊,不到百戶人家,共有65人得黑熱病,先後死去30餘人,有些人家竟絕了戶。過去農村中,雖然有少數的開業醫生能治黑熱病,但所需醫藥費用非一般農民所能負擔。有不少病家,為了治病把僅有的土地、牲畜、農具等變賣一空,病也不一定能治好,因此而家破人亡的並不少見。

舊中國,雖有部分學者如姚永政、孫誌戎、吳征鑒、馮蘭洲、鍾惠瀾、何觀清等教授從事於黑熱病的流行病學調查,對媒介白蛉、保蟲宿主以及診斷和治療方法進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當時的社會製度和條件下,人力、物力和財力均受限製,不可能采取任何的防治措施。

解放後,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關心群眾疾苦,積極發展衛生保健事業。衛生部於一九五一年召開的全國防疫工作會議上,製定了黑熱病防治實施方案,提出了采取清除傳染源與撲滅傳播媒介的綜合措施。一九五六年又在山東泰安召開了全國黑熱病防治會議,總結經驗,對今後工作作了具體規劃,並要求在一九六二年前在全國範圍內基本消滅黑熱病。一九五○年,我國即在黑熱病流行最嚴重的華東地區首先建立了專門的防治研究所,由王兆俊教授任所長,下設4個分所,對山東、蘇北和皖北的黑熱病開展調查研究和防治實驗,並培訓防治人員。至一九五八年,僅山東省就培訓地、縣級醫務人員3,085名,農村醫生25,585人。其他各流行省、市、自治區,也都相繼成立了防治所、站或隊。如甘肅省於一九五三年成立了省黑熱病防治所,下設3個防治隊。至一九五九年,全省共培訓專業人員2,869人,並逐級成立了防治站或分站。通過以上措施,各地都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本地區的實際情況,采取了必要的對策,有效地控製了黑熱病的傳播。

二、流行病學調查

(一)流行情況。

我國黑熱病的流行,除前麵已經提到的山東、江蘇、安徽、河南、河北等5省為重流行區外,在陝西、甘肅和新疆均有中度流行;另在青海、寧夏、四川、山西、湖北、遼寧、內蒙古和北京市郊山區也有散在發生。全國共計16個省、市、自治區有不同程度的黑熱病流行,波及665個縣、市,均位於長江以北。不論平原或丘陵山區,都有黑熱病發生,但重流行區多見於平原。根據一九五二年的資料,各地的平均患病率為10—500/萬。由此推算,當時全國至少有53萬黑熱病病人,其中半數集中於華東的山東、蘇北和皖北。

(二)保蟲宿主。

解放前,在北京和甘肅等地曾經發現患有黑熱病的病犬,且與當地黑熱病的傳播有關。因此過去有些學者認為,我國黑熱病與地中海地區的黑熱病相同,犬類是重要的保蟲宿主,人的疾病大都來自病犬。但由於以往的調查範圍尚屬有限,而我國黑熱病的流行很廣,關於犬黑熱病在國內的分布以及它與人黑熱病的關係,還需要作更全麵的調查了解。解放後,各流行地區結合對黑熱病的查治,對家犬進行了較普遍地檢查。據統計,全國從一九五一年至一九六二年,經用骼骨穿刺法檢查的犬數約139,000隻。檢查結果證明,犬黑熱病主要流行於我國北部、特別是西北的山丘地區。其中甘肅、陝西北部、青海、寧夏、四川北部、山西、遼寧和北京市郊山區,犬的感染率平均為11.4—204/萬。有些地區,如甘肅的靖遠縣和四川的南坪縣,感染率高達5.7—13%,遠遠超過當地人的感染率。根據流行病學調查,在上述8個省、市、自治區,病犬對人黑熱病的流行確實起著傳染源的作用。但在廣大平原地區,如蘇北、皖北、魯南、豫東和陝西關中等地,過去黑熱病的流行雖很嚴重,病犬卻不存在或僅罕見。在蘇北共檢查,403隻家犬,結果全係陰性;在皖北和魯南檢查的25,944隻犬中,也隻發現3隻病犬。由此可見,在這些地區黑熱病的傳播蔓延,與犬類毫無關係,而病人乃是主要的傳染來源。

通過以上調查,證實我國存有人源型和犬源型兩種不同類型的黑熱病,在流行病學上有著明顯的差異。人源型多見於平原地區,主要是人的疾病,可出現較大的流行,犬類很少感染。患者大都是年齡較大的兒童和青壯年,嬰幼兒則少發病,成人可偶爾發生皮膚黑熱病。這與印度的黑熱病頗為相似。犬源型多見於丘陵山區,主要是犬類的疾病,人的感染大都來自病犬,因此發病比較散在。患者幾乎全是10歲以下的兒童,嬰兒的發病率較高,成人感染後可出現淋巴結型黑熱病。這又與地中海的黑熱病相仿。以上黑熱病的分型,對製訂防治對策和實行分類指導具有重要的意義。

此外,在我國西北的某些荒漠地區,如新疆的塔裏木和內蒙古的額濟納旗等地,五十年代後,常有來自外地(非黑熱病流行地區)的人群從事開墾或其他活動而遷入居住,結果有人得了黑熱病。從荒漠內捕集的白蛉體內還查見杜氏利什曼原蟲的自然感染,顯示在當地的野生動物中存在著黑熱病的保蟲宿主而形成了自然疫源。但是多年來,在我國西北的荒漠和山丘地區,檢查了不少種類的野生動物,至今尚未查見感染黑熱病的野生動物。

(三)傳播媒介。

黑熱病由白蛉傳播,早為公認。解放前,在國內共發現白蛉17種,其中以中華白蛉(P.chinensis)的分布最廣,並與我國黑熱病的分布基本符合。根據實驗研究,確認它是我國黑熱病的主要媒介。但由於過去的調查研究工作僅限於山東、蘇北和北京等地,對中華白蛉的地理分布及其生態習性的了解還不夠全麵,關於它的防製方法更缺乏實驗研究。除中華白蛉外是否還有其他蛉種傳播黑熱病,亦需查明。因此解放後,在吳征鑒和王兆俊教授的指導下,對媒介白蛉展開了廣泛的調查。結果表明,除新疆外,在我國黑熱病流行區都有中華白蛉的存在,其數量的多少與黑熱病的流行輕重有著密切的關係。同時各地對中華白蛉的生態習性進行了係統的觀察,從而掌握了它的季節分布、棲息活動、吸血習性和孳生情況,為黑熱病的流行病學和研究白蛉的防製對策,提供了必要的科學依據。我國各地的白蛉季節大都從五月開始,至八月或九月告終,隻有一個高峰。有些地區季節較長,在八月可再出現一個小高峰。中華白蛉的生態習性可隨著地形的不同而有明顯的差異。在廣大平原地區,它是一個家棲的蛉種,活動範圍僅限於居民點內,白天多棲息於室內,主要吸取人血;而在丘陵山區則為近野棲的蛉種,大都孳生和棲息於村外各種洞穴裏,僅在夜間侵入居民點,嗜吸牲畜和犬的血液兼吸人血,白天隻有少數停留在村中畜舍內。

在白蛉種類的調查方麵,解放後又發現16個在國內或國外尚無記錄的新蛉種,與前合計共達33種。其中在西北發現的中華白蛉長管亞種(P.chinensis longiductus)、碩大白蛉吳氏亞種(P.major Wui)和亞曆山大白蛉(P.alexandri),均已確定為黑熱病的傳播媒介。中華白蛉長管亞種在國內僅見於新疆,它在南疆等地的老居民點是黑熱病的主要傳播媒介,為一家棲或近家棲的蛉種。碩大白蛉吳氏亞種是我國西北地區荒漠內常見的野棲蛉種,在新疆塔裏木和內蒙古額濟納旗捕集的此種白蛉中,都曾查到杜氏利什曼原蟲的自然感染,與當地黑熱病的傳播顯然有密切的關係。亞曆山大白蛉主要分布在新疆北部和甘肅河西走廊的荒漠內,亦屬野棲蛉種。根據最近在新疆吐魯番進行的流行病學調查和實驗研究,已證明該蛉種為當地黑熱病的傳播媒介。

三、防治方法的實驗研究

(一)治療方法。

解放前,國內對就診的黑熱病病人,大都采用酒石酸銻鉀(吐酒石)或酒石酸銻鈉治療。由於這兩種三價銻劑的毒性都比較大,每次隻能使用較小劑量,而且必須作靜脈注射30—40次,才能達到規定的總量。因此,一個療程往往拖延達數月之久,治愈率不過70%左右,並在治療過程中常出現嚴重的副反應,有不少病人因藥物中毒或由於得不到及時治愈以致並發其他疾病而死亡。當時治療黑熱病較好的五價銻劑,要從國外進口。建國後的一九五○年,上海華東製藥公司和山東新華藥廠就先後試製成功了葡萄糖酸銻鈉(sodium stibogluconate)這一治療黑熱病的特效藥,並立即投入了大量生產。一九五一年,開始在國內推廣應用由山東生產的葡萄糖酸銻鈉,治療黑熱病患者。在推廣之前,先在山東對病人進行了臨床試用,每日肌肉或靜脈注射一次,6次為一療程。根據4,800餘例的治療結果,經一個療程後,治愈率為91.6%。對少數治而未愈的病人再給予第二或第三個療程,大都仍能治愈,累計治愈率高達99%。該藥不但療效高,作用快,而且毒性很低,注射後一般無不良反應,使用安全方便,為在農村中普遍開展黑熱病的治療工作創造了極有利的條件。對少數經斯銻黑克反複治療無效的病人,采用戊烷脒(pentamidine)或二脒(stilbamidine)治療,大都獲得痊愈。

(二)白蛉防製。

撲滅白蛉是消滅黑熱病的根本措施。由於白蛉孳生於地麵及各種洞穴和隙縫的泥土中,幼蟲的分布廣泛而散在,處理比較困難。而白蛉成蛉在生態上具有許多弱點,對各種殺蟲劑非常敏感,不易產生抗性,因此防製白蛉應以藥物殺滅成蛉為主。國內從一九五一年開始,就在山東泰安等5個縣,進行了試用二二三和六六六殺滅白蛉的現場實驗。一九五三年起又在蘇北、皖北、河南、陝西和甘肅等省先後開展了同樣的實驗觀察。結果證明,在平原地區因為中華白蛉屬於家棲,如於五月中、下旬白蛉繁殖季節開始,用二二三或六六六將村內所有住屋、畜舍等場所的內部牆麵噴一遍,可使村內白蛉消失,到季節終了也未再出現。山東省那些於一九五一年噴灑二二三的村莊,八年後白蛉仍很稀少,而噴灑六六六的村莊,從第二年開始白蛉數目雖有所回升,但至少也要經過五年,才恢複到噴灑前的情況。其他殺蟲劑如有機磷類的殺螟鬆,倍硫磷和辛硫磷以及氨基甲酸酯類的混滅威等,對白蛉也都有殺滅作用,但因殘效較短,效果都不如二二三。根據對山東病區的觀察,在噴灑藥物的實驗區,黑熱病的發病率於四年內即可降為0;但在僅治療病人而未噴灑的對照區,同期的發病人數隻減少了61%。由此可見,殺滅白蛉對黑熱病的預防作用是肯定的。從甘肅和陝西等地的實驗結果來看,室內滯留噴灑對山丘地區的近野棲型中華白蛉,效果較差。因此,應著重采取防蛉驅蛉措施:如使用蚊香和燃點艾蒿等野生植物,或在皮膚上塗抹鄰苯二甲酸二甲酯等驅避劑,以防白蛉叮咬。由於近野棲的中華白蛉具有趨向家畜的習性,利用牲畜為防護屏障,亦可減少白蛉對人的侵襲。對荒漠內的野棲蛉種,如碩大白蛉吳氏亞種,結合殺滅農林業害蟲,采用飛機噴灑有機磷殺蟲劑,可取得一定的滅蛉效果。但在噴灑後10天左右,白蛉又迅速增多。值得重視的是,在新疆塔裏木的部分荒漠地區,經十餘年的開發墾植,當地的自然環境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使各種野生動物不能繼續生存,白蛉賴以生活的條件也因此而遭受破壞。所以,近年來該地區的碩大白蛉吳氏亞種已顯著減少,黑熱病的發病率也隨之而下降。

在防治與科研的實踐基礎上,王兆俊與吳征鑒教授通過總結經驗,並查閱了國內外大量的有關參考文獻,合作編寫了《黑熱病學》,於一九五六年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這一專著對培訓專業人員以及防治科研工作,起到了指導和參考的作用。

四、防治實施與成就

解放後,為了有計劃地進行防治,各流行地區都培訓了大批的防治人員,在地區、市和縣建立了黑熱病防治站或組。這些防治機構除開展調查研究外,還組織發動廣大農村醫生(當時主要是區、鄉聯合診所的醫生)參加短期培訓,掌握黑熱病的基本防治知識,包括簡易診斷和治療以及滅蛉方法。另外,以區、鄉為單位,成立防治小組,采取分片負責的辦法,每年春季普查一次,並在日常醫療工作中注意發現黑熱病病人。對確診的病人都就地給予治療,所用藥物統由政府免費供應。據統計,自一九五一年至一九五八年,全國共治愈黑熱病患者63萬餘人。不但使解放前遺留下來的大批病人恢複了健康,而且由於清除了傳染源,發病人數大幅度下降。在有犬黑熱病流行的地區,除查治病人外,還對病村內的家犬作骼骨穿刺檢查,發現病犬立即捕殺。在犬黑熱病發病較高的地區,常結合狂犬病的預防,把當地的犬類盡量加以捕滅。有些地區則於每年春季定期檢查一次,對查出的病犬及時給予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