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蟲病防治(2)(1 / 3)

4.瘧區居民原蟲率顯著減少,瘧原蟲種類構成發生很大變化。一九八三年,全國15個省、市、自治區血檢56萬多居民,平均原蟲率為1.16%。

由於防治措施收到成效,惡性瘧病人數大大地減少,流行範圍日趨縮小。相應地在多數地方,間日瘧原蟲成為主要蟲種,三日瘧則已接近絕跡。

二、防瘧工作的過程

建國三十多年來,我國的瘧疾防治工作經曆了調查摸底、重點防治階段,全麵開展防治工作階段和防治工作深入發展階段。

(一)調查摸底、重點防治階段(一九四九——一九五五年)。

建國初期,我國南方雲、貴、兩廣、福建等省、自治區少數民族聚居的邊疆地區和山區,瘧疾廣泛流行,危害嚴重。在中原和北方,湖南郴州地區、河南信陽地區、安徽全椒縣、遼寧綏中縣都有暴發流行。當時廣大農村缺乏醫療防疫機構和醫務人員,因此,抗瘧方針和任務是重點在瘧疾為害嚴重的地區積極開展防治工作:搶救患者,解除人民疾苦;搞好預防,保護進入疫區的部隊和工作人員。與此同時,大力培訓專業人員,組建防治機構,進行調查摸底,了解疫情,為全麵開展防治工作打下基礎。

1.派出工作隊搶救病人,開展防治工作。一九五○年開始,地方和部隊組織了多批民族衛生工作隊、防疫大隊、醫療隊進入西南邊疆少數民族聚居地區以及高瘧區,搶救瘧疾病人。僅雲南省瘧區,自一九五○年至一九五三年,就先後派去省防疫隊、西南軍區抗瘧隊、西南及中央防疫隊共600餘人,開展查治工作。湖南省一九五○年一年就派出省防疫大隊4個分隊60人,協助重點縣防治瘧疾。

2.組建專業防治機構。一九五二年,衛生部明令華東、中南、西南各行政區,在瘧疾流行嚴重地區設立瘧疾防治所(站),負責瘧疾調查與防治工作。至一九五五年,先後在雲南、貴州、福建、廣東、四川、湖南、廣西、浙江、江西、安徽、新疆、湖北等省、自治區,建立瘧疾防治所(站)39個。一九五三年,中央衛生研究院在海南島設立海南島瘧疾研究站。

3.培訓防治技術幹部。一九五一年至一九五六年間,衛生部分別在南京和海南島舉辦了兩期寄生蟲病高級師資訓練班和兩期高級、一期中級抗瘧人員訓練班,共培訓221人。各省、市、自治區也分別舉辦了各種類型的專業訓練班。湖南省於一九五○年至一九五四年舉辦了16期訓練班,培訓防瘧人員800多人。

4.廣泛開展瘧疾流行病學調查。各瘧疾流行省、市、自治區都進行了瘧疾調查,了解疫情。雲南省在70多個縣抽樣調查流行程度,先後解剖檢查19種按蚊近15萬隻。廣西壯族自治區在42個縣調查15萬餘人的帶蟲率以及媒介種類、流行情況、地理分布和流行因素。

5.建立試點,開展防治研究。我國先後在高瘧區或超高瘧區建立了瘧疾防治研究試點,以便總結防治經驗,以點帶麵,推廣應用。海南島萬寧南橋試點、陵水黎萬聯村試點,湖南郴縣許家洞試點,雲南思茅地區試點,均為高瘧區的防治工作提供了十分有用的先行經驗。

6.生產抗瘧藥物。一九五○年至一九五四年,我國先後合成並生產了氯胍(chloroguanide)、環氯胍(cyclochloroguanide)兩種抗瘧藥,並保證了供應。一九五五年又合成了氯喹(chloroquine)、乙氨嘧啶(pyrimethamine)和伯胺喹啉(primaquine),但當時產量尚少,未敷防瘧需要。

此外,在治理淮河、荊江分洪等大型建設工地上開展抗瘧工作,防止了因人口大量流動造成的暴發流行。

這一階段的抗瘧工作,不僅搶救了大量重症病人,降低了重點瘧區的發病率,撲滅了局部的暴發流行,而且為全麵開展防治工作打下了基礎。

(二)全麵開展防治工作階段(一九五六——一九七七年)。

這一階段是全國各瘧疾流行區全麵開展防治工作,但又受“左”的路線幹擾、出現過挫折的時期。

1.製訂規劃,全麵防治。在一九五六年公布的《全國農業發展綱要草案》中,提出了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基本消滅包括瘧疾在內的危害人民健康最大的幾種疾病。一九五六年八月,衛生部在廣州召開了全國防治瘧疾專業會議,製定了防治規劃。《綱要》和規劃起了動員全國軍民和醫藥衛生工作人員起來與瘧疾作鬥爭的作用,全麵的群眾性的防治瘧疾運動從此有領導、有計劃地開展起來。

一九五七年,衛生部在貴州省召開了第二次全國瘧疾防治工作會議,發出關於防治瘧疾的指示。各地廣泛開展對瘧疾病人的普查普治,一些地方針對媒介習性進行室內殺蟲劑噴灑滅蚊。由於以除“四害”為中心的愛國衛生運動在全國的興起,使瘧疾防治工作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蓬勃發展的大好形勢。到一九五八年,全國瘧疾發病率已降至21.6/萬,較一九五五年降低了79%。

2.克服幹擾,加強抗瘧工作。我國北方的瘧疾流行,主要是在地處蘇北、淮北、豫東、魯西南的黃淮平原。這個地區地勢平坦,村莊密集,人口稠密,氣溫雨量年際變化較大,加上當地群眾夏季普遍有露宿習慣,每當自然和社會因素發生變化,易於引起瘧疾暴發流行。六十年代初期,由於水澇災害,黃淮平原瘧疾暴發流行,波及河南、山東、河北、江蘇、安徽5省,發病人數達950多萬人,占全國瘧疾病人總數的93.1%。經周恩來同誌的指示,一九六四年,衛生部組織了冀、魯、豫3省瘧疾聯防,次年又擴大到蘇北和皖北。國務院並於一九六五、一九六六年連續兩年各撥款1,000萬元補助聯防需要,有力地支持了北方抗瘧工作的開展。到一九六六年,冀、魯、豫3省瘧疾發病率較一九六四年,已分別下降了79.4%、51.1%和82.7%。江蘇、安徽兩省的發病率也有了明顯的下降。

“文化大革命”的開始,使瘧疾防治工作中斷,以致傳染源擴散、積累,於一九七○年發生了解放以來黃淮平原、南陽盆地和江漢平原麵積最廣、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瘧疾暴發流行。根據疫情統計,一九七○年,蘇、魯、豫、皖、鄂5省發病人數達2,198萬人,占全國瘧疾發病人數的91.1%。

一九七三年十月,衛生部組織由部隊和地方專業人員參加的調查組,分赴蘇、魯、豫、皖、鄂和雲、貴等省了解疫情,並向國務院提出了調查報告。經國務院批準,蘇、魯、豫、皖、鄂5省實行瘧疾聯防。從一九七四年開始,在5省掀起的大規模的群眾性防治瘧疾運動中,采取了一係列防治措施:除了治療現症病人外,流行休止期還集體服藥(每年達6,000萬人次);流行季節集體預防服藥(每年8,000萬人次),並開展群眾性防蚊滅蚊活動。通過實行瘧疾聯防和采取各種防治措施,至一九七七年,5省瘧疾發病人數較一九七四年減少54.4%。

南方各省、自治區自五十年代開展防治工作後,瘧疾發病率迅速下降。在六十年代初和七十年代初,部分地區疫情有所回升,也出現了散在的局部性暴發流行。這一階段的防瘧工作,針對疫情的不同情況采取了不同的防治對策和措施:對發病率高的地區,繼續采用殺蟲劑全麵噴灑室內滅蚊,快速減少傳播,降低發病率;對於局部暴發流行地區,集中力量,迅速撲滅疫情,搶救危重病人;對於已達到或接近基本消滅指標的地區,組織毗鄰地區聯防,擴大滅瘧地區,鞏固成果。

通過實施不同的防治對策和措施,使南方廣大地區瘧疾發病率大大降低,並先後出現了貴州的凱裏縣、廣西的大新縣、四川的榮縣、福建的寧化縣、湖南的郴州地區等一批達到基本消滅瘧疾的縣和地區。流行最為嚴重的廣東省海南島,一九六二年全島基本消滅了主要媒介微小按蚊,一九七七年瘧疾發病率已降到1%以下,較解放初期下降了97%。該省的大陸地區,自七十年代開始,本地感染的惡性瘧業已絕跡,間日瘧發病亦較少見。全省發病率已從一九五五年的349.2/萬降至一九七七年的4.9/萬,下降了98.6%。素以“瘴癘地區”著稱的雲南省,到一九七四年已基本上控製了大麵積的暴發流行,疫情趨於穩定下降。一九七七年全省瘧疾發病率較一九五五年降低了92%。

3.研製抗瘧藥品。自六十年代以來,我國不僅能大量生產供應氯喹、伯喹、乙氨嘧啶,而且在研製新的抗瘧藥物、蚊蟲驅避劑方麵,取得了新的突破。其中有中國醫學科學院寄生蟲病研究所研製的咯萘啶(pyronaridine),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等單位協作研究的青蒿素(artemisinine)及其衍生物蒿甲醚(artemether)等,對抗氯喹惡性瘧有良好的療效。

4.麵向實際,開展防治科研。全國各專業研究機構、衛生防疫站及有關醫學院校,結合瘧疾防治工作的實際需要,對全國各地瘧疾的流行因素,媒介按蚊的生態習性、傳瘧作用,瘧區的性質、特點及其劃分,瘧原蟲的生物學特性和間日瘧的長短潛伏期等方麵,開展了廣泛的研究。同時,在研究製訂各類瘧區的防治對策,根治間日瘧的藥物與方案,以及研製新的殺蟲劑和滅蚊器械等方麵,都獲得了一大批成果,有效地推進了防治工作。

(三)防治工作深入發展階段(一九七八年以後)。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各級防治機構認真總結了二十多年來防治工作“打打停停”的經驗教訓,以科學態度重新認識這方麵工作的長期性、複雜性、科學性、群眾性,糾正指導思想上急於求成、忽視客觀規律的偏向,堅持反複鬥爭,講求實際效益,使瘧疾防治工作進入穩步前進、深入發展的新階段。

1.培訓了一大批防治人員。自一九七九年以來,全國各地先後培訓防瘧人員16萬多人次,有力地推動了防治工作的開展。

.開展發熱病人血檢。八十年代以來,各地普遍設立了瘧原蟲鏡檢站,有條件的公社衛生院及生產大隊衛生所開展了發熱病人瘧原蟲血檢。據不完全統計,至一九八三年,全國18個瘧疾流行的省、自治區,已在997個縣、近2.36億人口地區開展了此項工作,其中血檢發熱病例1,000多萬人,查出瘧原蟲陽性人數約26萬人。

3.進行流行病學監測。各地根據實際需要,在不同類型瘧區建立了111個流行病學監測站,對瘧疾疫情、媒介、病原等進行縱向監測,縝密掌握動態,指導防治工作。

4.進一步擴大聯防區域。截至一九八三年,全國除了蘇、魯、豫、皖、鄂5省聯防外,尚有10個省、自治區實行省際或省內地區間、縣(市)間的聯防。

5.分析流行態勢,進行瘧區分層。為了因地製宜、分類指導,更有針對性地實施防治措施,各瘧區省、自治區根據瘧疾流行情況及特點,普遍進行了瘧疾流行病學分層。湖北省於一九八一年至一九八二年間,以公社為單位進行了瘧區分層,並描述了流行病學特征,為在不同類型地區采取更經濟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了科學依據。

6.成立瘧疾專題委員會。一九八一年三月,在衛生部醫學科學委員會下設立了瘧疾專題委員。該會成立以來,在協調全國瘧疾科研課題,組織科研單位對滅瘧後期防治對策,重點瘧區黃淮平原防治對策,抗氯喹惡性瘧的測定技術、地理分布、流行程度與治療方法,病原診斷方法,免疫學研究,新型抗瘧藥物,以及病原學方麵的研究,都獲得一定的進展,有些研究成果已推廣應用於防治工作。

一九七八年以來,全國瘧疾防治工作,除重點抓好發病率在%以上的高瘧縣和惡性瘧流行區外,在防止瘧疾暴發流行,降低發病率,以及逐步擴大基本消滅瘧疾的範圍方麵,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績。

三、具體經驗

我國的瘧疾防治工作,在戰略目標上,是堅持長期作戰,反複鬥爭,從控製流行,減少危害程度,最終達到消滅。在具體實施中,則是尊重並掌握客觀流行規律,立足於我國國情,汲取國外的經驗教訓,通過防治與研究實踐,不斷探索,逐步完善具有我國特點的、適合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技術措施和組織措施。

(一)因地因時製宜,采取綜合性防治措施。

我國幅員遼闊,各地自然地理、經濟條件、群眾生活習慣差異甚大,瘧疾流行特點不盡相同,防治工作發展也不平衡。因此,在防治工作中,既強調綜合性防治措施,又要根據各地實際情況、不同時期,有主有次地靈活運用。

在以微小按蚊、雷氏按蚊嗜人亞種等家棲蚊種為主要媒介的瘧區,采取以室內殺蟲劑噴灑滅蚊措施,迅速阻斷傳播為主,結合防治傳染源的措施,收到了控製流行、縮小瘧區以至基本消滅瘧疾的顯著效果。這一防治對策已在兩廣、雲貴等省、自治區多年的防治實踐中得到驗證。

在以中華按蚊為媒介的瘧區,由於該蚊種偏於野棲,目前尚缺乏有效的防製方法,故而采取以防治傳染源為主,結合群眾性防蚊滅蚊措施。這在媒介作用弱而流行季節又較短的地區,可以有效地降低發病率,控製流行,進而阻斷傳播。但在媒介作用強的地區,尚難於有效地阻斷傳播。

在以野棲蚊種大劣按蚊為主要媒介的海南島山林瘧區,則以采取開發村四周和溪溝兩岸的灌木叢,改變其孳生環境和棲息條件為主,結合治療病人與帶蟲者的防治措施,也收到顯著效果。

隨著防治工作的發展與深入,應根據工作進程、實際效果,進行分析評價,針對主要問題,調整防治措施。

蘇、魯、豫、皖、鄂5省在大麵積暴發流行的最初幾年,發病率高,疫勢猛,居民帶蟲者多,采取了流行休止期全民集體服藥、流行季節全民集體預防服藥等措施,以迅速控製疫情,壓低發病率。一俟當地發病率控製到較低水平,立即變更為重點人群服藥,加強現症病人管理,並做好防蚊滅蚊工作,以節省人力、物力。

對於瘧疾發病率已降到1/萬以下的地區,原先采取的滅蚊治病措施已不完全適用,就應針對病例少而分散以及防止病例輸入問題,采取加強現症病人和流動人口管理,及時處理疫點,進行疫情監測措施。

(二)依靠並發揮基層衛生組織和人員的作用。

防治瘧疾的實踐證明:基層衛生組織健全,鄉村醫生和衛生員發揮作用,防瘧工作就能夠紮實有效,成績顯著。

湖南省桂東縣重視落實瘧疾防治工作的組織措施,建立並健全縣、社、生產大隊、生產隊四級衛生防疫網,形成一個擁有,642人的專業和義務防瘧員的防治隊伍。依靠這支隊伍,落實各項防治措施,管理流動人口,進行主動偵查,取得極好效果。自從一九七三年以來,該縣發病率一直控製在3/10萬以下。江蘇省東海縣在一九七三年以前,發病率持續在10%上下,自一九七四年以來,該縣有計劃地加強公社與生產大隊衛生組織的建設,充實衛生人員,同時嚴格推行基層衛生人員防瘧工作崗位責任製,因此,到一九七五年後,瘧疾發病率已降至0.5%左右。

我國農村的幾百萬鄉村醫生和衛生員是活躍在防瘧第一線的尖兵,是落實各項防治措施的可靠力量。他們在抗瘧工作中付出了艱辛的勞動,在平凡的崗位上建立了光輝的業績。僅以瘧疾流行休止期服藥及流行季節預防服藥而言,為了提高服藥率,保證服藥質量,每年數千萬人(上億人次)的服藥任務都是由他們送藥看服的。不少鄉村醫生、衛生員為使服藥一人不漏、一日不隔,往往追蹤數十裏送藥。山東濟寧市喻屯公社衛生員蔡俊山,為了早日完成全民集體服藥任務,曾涉水10餘裏到公社醫院領取抗瘧藥,在一次劃船去外村送藥時,不幸落水犧牲,被追認為模範共青團員。

(三)科學研究先行,麵向防治,促進並指導防治工作。

多年來,瘧疾防治科研工作堅持實驗室與現場結合、點與麵結合,堅持為防治工作服務,積極開展應用性研究,並著重在各類瘧區建立防治研究試點,係統調查流行因素與特點,研究防治對策。

一九五三年,中央衛生研究院在海南島建立瘧疾研究站,隨即在超高瘧區黎萬聯村進行防治試點研究實驗。經過係統的流行病學調查,采取一年兩次室內殺蟲劑全麵噴灑、係統治療病人、健康人群預防服藥等措施,迅速撲滅了主要媒介微小按蚊並控製了惡性瘧。這不僅為島上其他超高及高瘧區提供了經驗,而且也為大陸上以微小按蚊為媒介的瘧區所借鑒。

一九五八年,貴州省衛生防疫站在凱裏縣建立一個縣的滅瘧試點。開始的兩年內,在由衛生部衛生防疫司和中國醫學科學院寄生蟲病研究所人員所組成的瘧疾工作組的協助下,采取綜合性措施,迅速降低了發病率。隨後,采用側重消滅傳染源輔以病灶區滅蚊的防治對策,有效地解決了山區以中華按蚊為主要媒介、間日瘧為主要病原的高瘧區的防治策略問題,並積累了較係統的科學數據。隨著發病率下降至低水平,又及時采取主動偵察、分級管理、建立聯防、製定行政性工作條例進行社會性管理,實行管理與監測的責任製等措施,較為係統地解決了防治後期繼續鞏固、發展防治效果,防止瘧疾複燃的方法。

一九六四年,中國醫學科學院寄生蟲病研究所設在浙江吳興妙西公社的研究試點,針對當地主要媒介雷氏按蚊嗜人亞種的家棲習性,惡性瘧、間日瘧混合流行的特點,連續兩年采用殺蟲劑室內噴灑,第一年並進行全民集體服藥,迅速撲滅了惡性瘧。這一經驗適用於以雷氏按蚊嗜人亞種為主要媒介的長江中下遊兩岸的瘧區,並已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為了探索黃淮平原瘧疾流行規律,了解媒介中華按蚊生態習性,試驗其防製方法,評價綜合防瘧效果,以及鞏固防瘧成果,河南省防疫站與河南醫學院、山東省寄生蟲病防治研究所、江蘇省徐州地區衛生防疫站與中國預防醫學中心寄生蟲病研究所分別在河南省鹿邑縣、山東省巨野縣和江蘇省邳縣建立了試點,已進行十年以上的長期試驗研究,積累了十分有用的科學數據與寶貴經驗。海南行政區寄生蟲病研究所在瓊中縣毛陽公社的試點,則為該島山林區控製抗氯喹惡性瘧、防製大劣按蚊、鞏固防瘧效果樹立了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