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注意分群,加強巡查:強弱病雛分群飼養要經常進行,檢查弱雛最好在早晨第1次喂食的時候,弱雛易被擠出來,即捉出分群。對那些患病較重的雛雞立即淘汰。經常地、有目的地巡查雞群,及時發現問題,做好細致的護理工作,是獲得優良育雛效果的重要措施之一。其意義主要有三點:一是通過觀察雛雞食欲,了解飼料的適口性和投喂量,分析飼料的配合是否得當,飼料有否發黴變質,進行及時的調整,並及時發現雛雞的生長發育是否正常;二是能及時從雛雞的飲食精神狀態、活動狀態、糞便狀態中發現和診治疾病;三是及時發現意外情況,如停電或保溫燈泡壞了,或電源燒著了附著物,雞群發生啄食癖,其他侵擾雞群的獸害、鼠害等,以便及時處理,減少雞隻死亡。
(二)生長期的飼養管理此期的特點是雞隻生長速度快,食欲旺盛,采食量不斷增加。這時主要形成骨架和內髒。飼養目的是使雞體得到充分的發育和羽毛豐滿,為後期的育肥打下基礎。飼養方式以放牧結合補飼。一般應注意以下兩點:
1.公母分群飼養:一般公雛羽毛長得較慢,易受環境的影響,爭鬥性也強,同時對蛋白質及其中的賴氨酸等的利用率較高,因而增重快,飼料效率高。此外,公雞個體壯,競食能力強,而母雞由於內分泌激素方麵的差異,沉積脂肪能力強,因而增重慢,飼料效率差。公母分養,各自在適當的日齡上市,便於實行適宜於不同性別的飼養管理製度,有利於提高整齊度,降低殘次品率。
生長期全期采用定時飼喂補飼,把飼料放在料桶內或直接撒在地上,早晚各1次,吃淨吃飽為止。
2.驅蟲:一般放牧20~30天後,就要進行第1次驅蟲,相隔20~30天再進行第2次驅蟲。驅蟲主要是指驅除體內寄生蟲,如蛔蟲、絛蟲等。可使用驅蛔靈,左旋咪唑或丙硫苯咪唑。第1次驅蟲每隻雞用驅蛔靈半片。第2次驅蟲每隻中雞用驅蛔靈1片。可在晚上直接口服或晚餐時把藥片研成粉料,先用少量飼料拌勻,然後再與晚餐的全部飼料拌勻進行喂飼。一定要仔細將藥物與飼料拌得均勻,否則容易產生藥物中毒。第2天早晨要檢查雞糞,看看是否有蟲體排出,然後要把雞糞清除幹淨,以防雞隻啄食蟲體。如發現雞糞裏有成蟲,次日晚餐可以同等藥量驅蟲1次,以求徹底將蟲驅除。
(三)育肥期的飼養管理即10周齡後到上市的時期。此期的飼養要點是促進雞體內脂肪的沉積,增加肉雞的肥度,改善肉質和羽毛的光澤度。做到適時上市。在飼養管理上應注意以下三點:一是隨著肉雞的日齡增加,體內增長的主要組織與中雞階段有很大差別,由長骨骼、內髒、羽毛到長肉和沉積脂肪。肉雞沉積適度的脂肪可改善雞的肉質,提高商品屠體外觀的美感。因此,此期一般應提高日糧的代謝能,相對降低蛋白質含量,肉雞育肥期的能量水平一般要求達到12.54兆焦/公斤,粗蛋白在15%左右即可。為了達到這個水平,往往需增加動物性脂肪。二是育肥期采用放牧育肥的,一方麵可以讓雞采食大自然的昆蟲及樹葉、草根等,節約飼料;另一方麵可以增強群體的體質,提高雞的肉質風味,使上市雞的外觀、肉質更適應消費者的要求。但在進入育肥期應減少雞的活動範圍,相應地縮小活動場地,目的是減少雞的運動,利於育肥。三是重視殺蟲、滅鼠和清潔消毒工作。老鼠既偷吃飼料、驚擾雞群,又是疾病傳播的媒介。蒼蠅、蚊子也是傳播病源的媒介。所以要求每月毒殺老鼠2~3次(要注意收回毒鼠、藥物)。要經常施藥噴殺蚊子、蒼蠅,育肥期間,棚舍內外環境,飼槽、工具要經常清潔和消毒,以防引入病原,要特別注意禽出敗的發生,要有針對性地做好藥物的預防工作,提高育肥雞的成活率。
四、提高上市雞銷售價格的技術措施
(一)保證上市雞色澤的措施不同的地區,不同的人對雞皮顏色喜歡程度不一樣,歐洲人喜歡雞皮金黃色,美洲人喜歡乳白色,我國大多數人喜歡雞皮具有黃色。為了保證上市雞的外觀顏色可以采取以下幾點措施:(1)不選養雜毛雞如黑毛雞、青黑嘴雞。(2)在肉用雞飼養後期,應喂黃玉米或添加黃色素飼料,使屠體顯黃色。(3)在飼養後期,出欄抓雞、運輸途中、屠宰時都要注意防止碰撞、擠壓,以免造成血管破裂,皮下淤血影響皮色。
(二)盡早出欄保證肉的質量越是飼養周期短,達到出欄體重時,每增重1公斤耗料越省,越合算。肉質也隨著日齡的增加,細嫩多汁的程度也越來越差。另外在飼養後期,屠宰或上市前10天停止飼喂能影響雞肉味道的藥物或飼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