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立身處事:立場不明(2)(3 / 3)

二戰以後不久,鬆下接手了一家瀕臨倒閉的縫紉要公司。起初,他覺得有辦法起死回生,但 由於不擅長此方麵的業務,而且競爭對手林立,自感無法抗衡,便立即退了出來。當然,費 了一番功無以後退出來,財力、物力、人力都會有些損失,但總比繼續毫無希望地撐下去來 得劃算。

鬆下因為收手快,因此並沒有受到任何損失。由此可以看出,凡事都必須適可而止,否則反 受其害。

一隻饑餓的小老鼠遇到了一隻盛滿大米的米缸,看著白花花的大米,小老鼠興奮不已,每天 跳進跳出,想吃就吃。但是缸裏的米一天天地減少,缸口與米之間的距離一天天地拉大。當 小老鼠力所能及的跳高高度低於缸口與米之間的距離時,小老鼠沒有擺脫米的誘感,仍與往 常一樣跳入缸中享受米的滋味,但就這麼一跳,從此小老鼠再也跳不到缸外了。當缸中的米 吃完後不久,老鼠使困死於缸中。

事極必反,還有的人可能掉進陷阱或見別人掉進陷阱多了,便看見前麵的路處處都是陷阱。

能退則讓一步是近道。

做什麼事都有一個度,保持這個度,大家就可形成和局。"走為上"表明,進進退退是一種 戰術。人既應有泰山壓頂不彎腰的骨氣,又要有躲避狂風暴雨保存自己的機智。當退不退, 當收不收,隻能收拾一場殘局。

假如你麵前有一堆爛攤子,而且危機四伏,那麼是硬拚呢,還是聽之任之?--軟硬結合, 該軟時軟。

此招不行趕快換招

人不可無剛,無剛則不能自立,不能自立則不能自強,不能自強也就不能成功;人也不可無 柔,無柔則不親和,不親和就會陷入孤立,四麵楚歌,自我封閉,而拒人於千裏之外。

琳達小時候生活在一個比較富裕的家庭。由於是家裏年紀最小的,父母和哥哥們對琳達都持 別宏愛,她養成了一種自以為是的習慣,認為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不管什麼事,都習慣用 命令或大叫的方式來表達。

家裏的仆人和親戚都是言聽計從,可琳達在跟社區的其它孩子相遇時卻遇到了麻煩。她看到 他們一群人玩著一個足球,不時興奮地吆喝著。琳達按捺不住了,飛快地跑過去,用她最平 常的用氣喊道:"喂,把球給我玩。"

他們誰都沒聽到,仍然你一腳、我一腳地踢著。

琳達有些不耐煩了,跺跺腳,衝進他們的隊伍去搶球。

看到琳達過來,控製球的那男孩一腳把球踢了開去,另一個男孩接住了。琳達又向接球的男 孩跑去,快到時,那男孩又一腳踢給了別人。周圍的男孩也配合著大笑起來。琳達終於發現 他們是故意捉弄她,於是十分生氣,更加賣力地跳起來,想要把球奪過來。

過了不久,琳達明智地停住了。她一個人確實跑不過他們一群人,再跑下去,也是充當被捉 弄的對象而已。

自覺、靈活地運用更多的方式,去打開人的心頭之鎖。勸說的一個重要方式是談心交心。談 心,猶如彈撥人的心弦,彈撥的方式得當,則成一首妙由,頓生親和感;彈撥不當,便成噪 音,隻能使人心煩。

人活在世上,就要講究靈活。比如,麵粉放上水揉一下,然後一捏,麵粉很容易散開,但是 你繼續揉,揉過千遍萬遍以後,它就再也不會散開了,這是因為它有了韌性。

人進入社會的過程就如同一團散沙般的麵粉,被社會不斷的搓揉,最後變成有韌性的麵團的 過程。蹂躪、折磨、壓迫這都是對人的考驗,你必須靈活應對,此招不對,趕快換招。

該低頭時就低頭

加拿大魁北京有一條南北走向的山穀。山穀沒有什麼特別之處,惟一能引人注意的是它的西 坡長滿鬆、柏、女貞等樹,而東坡卻隻有雪鬆。這一奇異景色之謎,許多人不知所以,然而 揭開這個謎的,意是一對夫婦。

那年的冬於,這對夫婦的婚煙正於坡裂的邊緣,為了找回昔日的愛情,他們找算做一次浪漫 之旅,如果能找回就繼續生活,否則就友分手。他們來到這個山穀的時候,下起了大雪!他 們支起帳篷,望著滿天飛舞的大雪,發現由於特殊的風向,東坡的支總比西坡的大且密。不 一會兒,支鬆上就落了厚厚的一層雪。不過當雪積到一定程度,雪鬆那富有彈性的枝丫就會 向下彎曲,直到雪從枝上滑落。這們反複地積,反複地積,反複地彎,反複地落,雪鬆完好 無損。可其它的樹,卻因沒有這個本領,樹枝被壓斷了。妻子發現了這一景觀,對丈夫說: "東坡肯定也長過雜樹,隻是不會彎曲才被大雪摧毀了。"少頃,兩人突然明白了什麼,擁 抱在一起。

被稱為美國人之父的富蘭克林,年輕時曾去拜訪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輩。那時他年輕氣勵, 挺胸抬頭邁著大步,一進門,他的頭就狠狠地撞在門框上,疼得他一邊不住地用手揉搓,一 邊看著比他的身子矮去一大截的門。出來迎接他的前輩看到他這副樣子,笑笑說:"很痛吧 !可低頭時就低間。這也是我要教你的事情。"

富蘭克林把這次拜訪得到的教導看成是一生最大的收獲,並把它列為一生的生活準則之一。 富蘭克林從這一準則中受益終生,後來,他功勳卓越,成為一代偉人。

吃虧是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