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立身處事:立場不明(6)(2 / 3)

要想在現今激烈的競爭中,不至於失去自我,偏離原來的位置,就要擁有一份站在天外看天 空的心境,把功名利祿看做身外之事,坐看人間花開花落,天上雲卷雲舒,而始終悠然自得 。

歌德說:"生活本身就是一條河流,它需要激流,但更多的時候,它得平靜向前。"

喧囂的都市,淡泊的心情,遠離浮躁從不同的角度來體會淡泊的韻味,那真的是人生一大福 事。諸葛亮有句名言:"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

遠離浮躁,才能誌存高遠。平和寧靜的心態來源於淡泊寡欲的心緒,嚴謹刻苦的治學態度來 源於對自身差距和肩負責任的深刻理解,而強烈的求知欲望和責任意識來源於崇高的人生追 求和正確的價值取向。

隻有把理想和追求樹得高一些,把事業和責任看得重一些,把名利和享受看得淡一些,真正 堅持不懈地把學習作為完善自身素質的根本途徑,才會遠離浮躁。

一家有名的飯莊,有一位有名的廚師,誰都知道他最拿手的是最後那道羹:奇鮮無比,妙不 可言。後來他的徒弟請教個中奧秘,他隻用五個字道出玄機一淡些,再談些。

宋人歐陽修有一句詩雲:"世好竟辛鹹,古味殊淡泊。"世事都有辯證法在其中,情濃到了 極致時,反而成為淡,就像人悲到極點時,常常無淚。而喜到極點時,反而淚雨滂沱。

古往今來,中國人對"淡"的境界可說是情有獨鍾。"淡泊以明誌,寧靜而致遠",這是人 生最高境界;"大羹以有淡味",這是品味知味的美食家們的經驗之談;"君子之交淡如水 ",這是士人崇尚的交友之道;"品清似水,人淡如菊",這是超凡之人推崇的品行高潔清 雅之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是憂國憂民者的高潔而偉岸的人生境界!

淡泊不是排斥我們的責任,也不是叫我們放棄工作上的努力,它是要我們用一種超然的心情 對待眼前的一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做世間功利的奴隸,也不為凡塵中的各種攪 擾、牽累、煩惱所左右。

在令人眼花繚亂、目迷神惑在世間百態麵前,讓自己神凝氣靜。既不放棄工作、生活中的努 力和責任,也不為其伴隨而來的虛幻名利、種種紛擾而改變自己的心境,守住自己的精神家 園,達到"太行摧而不瞬,盛夏流金而不炎"。

造就淡泊的人生,並不是鼓吹"苦行僧"式的生活,否定歡樂和享受。它追求的是一種永恒 的歡樂,這就需要從十分平淡的生活中去發掘,並注意積累,以形成深刻的思想內涵。人拋 開其社會屬性,自然屬性是一樣的,都要喝水吃飯,有七情六欲,所以不能被外表的東西所 迷惑,一切附加的東西都是短暫的。人得勢時,恭維吹捧,鮮花簇擁,掌聲雷動都會有的。

所以遠離浮躁,才能擋住誘惑。現代社會,成功的比例明顯增大。這本是好事,可以鼓舞許 多人不甘落後的進取心,但同時也會使一些同誌產生盲目的攀比心理,眼紅心動,淪於浮躁 ,再也坐不住了。

他們不問別人成功背後的艱辛,隻圖別人令人羨慕的結果,於是自己也做起了"心想事成" 的美夢。在他們看來,自己的能力不比別人差,吃的辛苦不比別人少,而待遇、榮譽、地位 卻樣樣不如人,實在冤哉呼也。

實際上,別人能夠做到的,當然不是說這些同誌就一定不行,但要趕上別人甚或超過別人, 有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首先必須遠離浮躁。

欲望讓人失去自我

人作為高級動物,都有七情六欲。荀子說:"人生而有欲。"從一定意義上講,欲望是生命 的動力,欲望貫穿於人的一生。

有一則故事:一個後生從家裏到一座禪院去,在路上他看到了一件有趣的事,他想以此去考 考禪院裏的老禪者。來到禪院,他與老禪者一邊品茗,一邊閑扯,冷不防他問了一句:"什 麼是團團轉?""皆因繩未斷。"老禪者隨口答道。

後生聽到老禪者這樣回答,頓時目瞪口呆。老禪者見狀,問道:"什麼使你如此驚訝?"

"不,老師父,我驚訝的是,你怎麼知道的呢?"後生說,"我今天在來的路上,看到一頭 牛被繩子穿了鼻子,拴在樹上,這頭牛想離開這棵樹,到草地上去吃草,誰知它轉過來轉過 去都不得脫身。我以為師父既然沒看見,肯定答不出來,哪知師父出口就答對了。"

老禪者微笑著說:"你問的事,我答的是理,你問的是牛被繩縛而不得解脫,我答的是心被 俗務糾纏而不得超脫,一理通百事啊!"

一隻風箏,再怎麼飛,也飛不上萬裏高空,是因為被繩牽住;一匹壯碩的馬,再怎麼烈,也 被馬鞍套上任由鞭抽,是因為被繩牽住。那麼,我們的人生,又常常被什麼牽住了呢?一塊 圖章,常常讓我們坐想行思;一個職稱,常常讓我們輾轉反側;一回輸贏,常常讓我們殫精 竭慮;一次得失,常常讓我們痛心疾首;一段情緣,常常讓我們愁腸百結;一份殘羹,常常 讓我們蹙眉千度。

為了錢,我們東西南北團團轉;為了權,我們上下左右轉團團;為了欲,我們上上下下奔竄 ;為了名,我們日日夜夜竄奔。

快樂哪去了?幸福哪去了?因為一根繩子,風箏失去了天空;因為一根繩子,水牛失去了草原 ;因為一根繩子,大象失去了自由;因為一根繩子,駿馬失去了馳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