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科學家法伯做過一個有名的“毛毛蟲實驗”。他在一隻花盆的邊緣上擺放了一些毛毛蟲,讓它們首尾相接圍成一個圈,與此同時,在離花盆周圍6英寸遠的地方撒了一些它們最喜歡吃的鬆針。由於這些蟲子天生有一種“跟隨者”的習性,因此它們一隻跟著一隻,繞著花盆邊一圈一圈地行走。時間慢慢地過去,一分鍾、一小時、一天……毛毛蟲就這樣固執地兜著圈子,一走到底,後來法伯把其中一個毛毛蟲拿開,使其原來的環出現一個缺口,結果在缺口頭的一隻毛毛蟲自動地離開花盆邊緣,找到了自己最喜歡的鬆針。
其實,人就如這些毛毛蟲,大多時候都是追隨別人的腳步,所以大多數人都不能夠取得成功,而真正的成功屬於那些也於打破舊形式,固有思維的人。越是具有創造性的人,越是具有獨特的個性表現方式,他們不會隨波逐流,不會輕附眾議,而是常常違反慣例,提出自己的見解。而創造性思維正是一種不依常規,尋求變異,多方探索問題答案的思維形式,其新穎性、獨特性和實用性被認為是創造力的重要特征。
然而,在那些非常規的行為或是思維初次展現在人們眼前的時候,人們常會認為出格,不會被人們所認可。那麼“出格”應該怎樣定義呢?就是那些不符合大多數思維習慣的行為或是思維。“出格”往往具有首創精神,但是由於它與許多人的想法不一樣,因此它更容易遭受批評,有些很有現實意義的想法,往往胎死腹中。舊思想和新理念激烈地碰撞,新的東西必定不斷出現替代舊的東西,新的東西代表未來發展的方向。
常規是束縛一個創造能力的關鍵,如果我們能夠打破常規,衝出重圍,就可以開啟成功的大門,否則永遠就隻有在成功邊緣徘徊。打破常規才能發展。常規是一個人過去經驗的積累,想打破確實需要勇氣和魄力,需要忍受痛苦,需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現代社會,時不我待,要想取得成功就要敢於打破常規。這樣才有可能品嚐到成功的喜悅。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曾說過:“不創新,就死亡。”
在許多事情上,我們都要允許自己“出格”、突破常規,雖然“出格”並非意味著創新,但要創新,首先必須“出格”、突破常規。
徐誌摩在錘煉新詩格律的過程中,並不一味追求形式,一味模仿英詩格律,而是模仿中有創新。有人批評他的格律詩往往有點出格。其實這正是具有創造力的證明。
任何一個具有才能的詩人都能使他的格律規範化,但這種規範化並不一定可取。因為,一切藝術主要在於重複與變化二要素的調配,如果格律的輕重間歇過於規範化,其結果是失去變化,形成機械化,這對於聽覺敏感的人來說,就過於單調了。如果一種格律不過分規範化,詩人就能利用節奏來強調他的思想和感情,從而使格律這個緊身衣無法把它們限製住。徐誌摩的“筆本來是最不受羈勒的一匹野馬。”在他的創作中傾注了自己的真切情感,並用優美的形式把這種感情表現出來,而沒有被形式所束縛。
徐誌摩在輸入和試驗英國詩體的過程中,既有借鑒又有創新。借鑒英國浪漫派詩人的作品是主要的,同時也汲取我國古典詩歌的長處。結合我國古代漢語的特點,把兩者融合在一起,進行藝術性的創造。這正是他的詩經過半個多世紀的風風雨雨後,還能給人以新鮮感和經得起推敲的一個重要原因。
這就告訴我們,隻有敢於打破常規,敢於出格,才能走出一條前人沒有走過的路來。
心理學家的研究結果表明,我們所使用的能力,隻有我們所具備能力的2—5%。這就更有必要提倡打破常規的創造性思維,敢於出格。在一般情況下,按常規辦事並不錯。但是,當常規己經不適應變化了的新情況時,就應解放思想,打破常規,善於創新,另辟蹊徑。隻有這樣,才可能化缺點為優點,化弊端為有利,化腐朽為神奇,在似乎絕望的困境中尋找到希望,創造出新的生機,取得出人意料的勝利。
在一次歐洲籃球錦標賽上,保加利亞隊與捷克斯洛伐克隊相遇。當比賽剩下8秒鍾時,保加利亞隊以2分優勢領先,一般說來已穩操勝券。但是,那次錦標賽采用的是循環製,保加利亞隊必須贏球超過5分才能取勝。可要用僅剩下的8秒鍾再贏3分,談何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