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時常因一些瑣事而陷入煩惱之中。煩惱雖然隻是一種情緒,但卻具有強大的破壞力,人在煩惱時,意誌力會變得薄弱,判斷力、理解力都會降低,理智和自製力也容易喪失。心理學家認為,人的情緒不是由於某一事件直接引起的,而是因為經受了這一事件的人對事件的不正確認識和評價,形成了某種信念,在這種信念的支配下,導致了負麵情緒的出現。這一觀點在心理學上被稱作“ABC”理論,其中,A代表某一事件,B代表信念,C代表情緒與行為。A並不會直接導致C的發生,而是通過中間的B起作用的。一位著名的心理醫生曾經說:“態度比事實重要得多。”
比如:有人丟了錢,當他認為自己是委屈的,是受害者時,他便越發地討厭他所懷疑的對象,導致自己陷入了憤怒之中;而當他認識到自己不應該因為丟掉錢而破壞好的心境,便對丟錢事件有了正確的認識,產生合乎情理的信念,使自己的情緒有了好轉。
當我們被煩惱、憤怒、絕望等這些像魔鬼一樣的負麵情緒包圍時,我們不但要從事物的本身尋找原因,更要及時檢查自己的態度,看看我們是否在用消極的態度評價所發生的事情。就像成功學大師拿破侖·希爾所說的:“我們怎麼對待生活,生活就怎麼對待我們。”
震驚全國的馬加爵殺人案令我們不得不審視人心中的陰暗角落。審訊中,馬加爵對警方供出殺人的真正原因:“我覺得我太失敗了。他們看不起我,老在背後說我壞話,把我的生活習慣、生活方式甚至是一些隱私都說給別人聽,讓我感覺自己完全暴露在別人眼裏,所有人都在嘲笑我。”最重要的原因,他認為:“可能是因為我較窮。還有,以前我很想和他們融合在一起,我試著說一些笑話,但每次卻招來嘲笑。”至於案發當日的動機,馬加爵說:“那天打牌本來我沒有作弊,但他們偏說我作弊,讓我覺得他們又看不起我,於是我便動了殺他們的念頭。”
其實,沒有一個人的內心能夠永遠平和篤定。那些一閃而過的恨意,那些偶爾飄落眼中的陰雲,你敢說你不曾有過?怨恨、憤怒、自卑、妒忌,以及一瞬間的心理失衡,對普通人來說,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每個人的心中,多少都有些見不得光的陰暗角落,不過,沒有人天生邪惡。當你麵對嘲笑蔑視你的同事、苛責刁難你的上司、挑釁辱罵你的陌生人……當他們點燃你心中的怒火令你忍無可忍,你有沒有在心裏咒罵他們,有沒有想過要拿出棍棒、刀槍,甚至隨手抄起一件物品朝他們砸過去,並大叫著讓他們“去死”?而你是否能擔保,這些陰暗的念頭永遠隻是一個念頭,你有能力不讓它們演變成為一次徹底失控的惡性事件?
人心中的“惡”,就算沒人看見,也是始終存在的。拒絕承認是絕對愚蠢的做法。作為行走社會的普通人,偶爾被惡劣情緒影響是正常狀況,問題在於要替自己找到一個合適的宣泄渠道,及時消解負麵心理。
一個懂得生活的人不會讓灰色的心情一直煩惱著自己,他(她)深深地懂得如何將自己從“灰色的、封閉的牢籠”中逃脫出來。他(她)更懂得那些灰色的心情都隻不過是自尋煩惱的意念將它們帶來的,要將那些灰色情緒徹底擺脫隻需將“自尋煩惱”的意念從腦中剔除,做個無壓人士即可。
紅梅是一個某企業的部門經理,身上有很重的擔子……這些擔子讓她一天搭進去25個小時都嫌不夠。老公幾乎連年都被公司外派,4歲的兒子剛上幼兒園,對新環境的不適應讓他從脾氣到身體都變得非常脆弱。照常理講,工作和家庭的壓力足可以讓紅梅一天到晚愁眉不展,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她依舊每天都是高高興興的,那副神清氣爽的樣子讓眾人都懷疑她是不是吃了什麼減壓的靈丹妙藥。“為什麼要把本來可以打個盹的時間用來憂慮呢?”是紅梅的口頭禪。實際上,你隻要留心了,就不難發現,盡管身邊背負壓力透不過氣來的大有人在,然而也有那麼一些人總是能輕鬆擺脫壓力,刪除灰色心情,以最好的心態和最高的效率投入工作和生活。他們到底有什麼秘密呢?
其實,這些“無壓”之人在麵對壓力時,是這樣做的:
1.善於規劃,定期列出清單
“一切盡在掌握”,這種感覺本身能夠很好地緩解壓力。不是被動地接受你所麵臨的事情,而是讓你能夠擁有選擇地,如此能讓你感到輕鬆很多。
怎麼擁有這種感覺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根據事情的輕重緩急列出一係列清單,這樣不僅能讓你有一個整體規劃,而且還能助你將看似無緒的一堆問題分解成若幹具體的小事情,一件件應付起來就容易多了。完成一件後,就在清單上劃去一件,這樣做帶來的成就感足可以鼓舞你把這一做法接著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