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戰勝自己過分的“欲望”(1 / 2)

“生死根本,欲為第一”。欲望是人性的組成部分,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它是本能的一種釋放形式,構成了人類行為最內在與最基本的根據與必要條件,在欲望的推動下,人不斷占有客觀的對象,從而同自然環境和社會形成了一定的關係。通過欲望或多或少的滿足,人作為主體把握著客體與環境,和客體及環境取得同一。在這個意義上,欲望是人改造世界也改造自己的根本動力,從而也是人類進化、社會發展與曆史進步的動力。而這裏的欲望指的是“適當”的欲望,而不是過分的欲望。那麼我們就來看看過分的“欲望”會造成什麼樣的結果呢?

從前,有一對仙人夫妻常在山頂下圍棋。旁邊有一棵樹,樹上住了一隻金絲猴。它長年累月地躲在樹上觀看著這對仙人下圍棋,終於練就了非凡的高超棋藝。

不久,這隻猴子便下山了。它到處找人挑戰,未逢敵手。

最後,竟連一流的圍棋高手也成為它的手下敗將。猴子非常得意,言語之間狂妄至極。這件事讓這個國家的國王知道了,感覺眾多圍棋高手都敗給一隻猴子,實在太丟臉了。於是,國王下詔:必須戰勝猴子!

那些圍棋高手都不敢應戰,卻有一位大臣自告奮勇,宣稱自己有絕對的取勝把握。比賽那一天,大臣在桌子上放了一盤鮮豔無比的水蜜桃。比賽中,垂涎欲滴的猴子始終盯著這盤水蜜桃,結果猴子輸了。

當我們需要公正的時候,先要戰勝自己的偏私;需要廉潔的時候,先要戰勝自己的貪欲。過分的“欲望”會毀掉一個風華正茂,充滿理想的年輕人;過分的“欲望”會使一個身價百萬的富翁成為身無分文的乞丐;過分的欲望會使一個正常的人變成一個人人懼怕的惡魔;過分的欲望會使一個原本被成功包容的人變成一個人人躲之的失敗者。就像那個猴子一樣擋不住“桃子”的誘惑,戰勝不了自己的欲望最後輸掉了棋局,若說猴子輸給了那個人還不如說它輸給了自己,輸給了“桃子”。若說那個人贏了猴子還不如說那個人贏了“桃子”,掌握了猴子的欲望。生活中有許多這樣的事例,在成功的道路上輸給了自己,輸給了那個“桃子”。

尼采曾說過:“過度的意誌產生崇高的印象,那麼過度的欲望呢?這是對意誌不可估量的感受。”

西方一位哲學家說過:“人的欲望是一列火車,如不控製就會害人害己。”俄國作家克雷洛夫說:“貪心的人想把什麼都弄到手,結果什麼都失掉了。”

這些道理人人都懂可卻為什麼人人都無法滿足,卻依然還要縱欲迷醉到極致瘋狂,讓人後怕的欲望!有句話說“欲望可以毀滅一切也可以創造一切”,確切來說,應該改成“欲望導致了毀滅,隻有信念讓我們繼續生存,獲得重生”!人有欲望,很正常,本能的欲望是與生俱來的。但貪戀、邪惡不是與生俱來的,它是一種欲望的驅使。

人生來就有欲望。嬰兒最初的吸飲和被愛撫,有意識後的被重視和炫耀、對名權富貴的追求以及長生不老的貪求。欲望是自身成長和強大的基本動力,沒有欲望的人往往會被現實社會過早淘汰。但過度的欲望又是人自身煩惱的原因和人們相互傷害的根源。幸福時求長久,不幸時想升天,這注定了煩惱人生。與世無爭是人們縱欲過後的主動選擇或無能為力時被動無奈的結局。前者所求人人都是一條龍,群龍無首的境界,後者顯現的是貧瘠的荒涼。人人向往的是永恒的輝煌,或者是曾經輝煌後的安穩平淡。因此,欲望乃人之天性,本身無罪,但是,關鍵在於一個度字。有度的人叫做為理想而拚搏,無度的人叫作貪得無厭,利欲熏心。說穿了,就是必須知道何時應該適可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