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校本教研活動開展存在的現象及引發的思考(2 / 3)

二、現象分析

(一)目標導向不準,方向不明。

目標是活動的靈魂。隻有明確校本教研的目標,才能使校本教研活動走向有效。回顧這些現象,幾乎盲目求成,要麼就想追名逐利,一夜成名;要麼就應付差事,馬虎而過;要麼就主觀臆斷,不求實際;要麼就抄襲他人,不顧校本。這種追求“名利”、“完美”、“高效”,致使活動目標導向不準,方向不明。

(二)隨意更換,校本教研變為畸形。

“現象二”告訴我們,由於校長不斷更換隨之校本教研就不斷更換。新校長上任,“新官新招”,“舊事不理”,原來的校本教研幾乎不聞不問甚至取消,教研活動出現斷層關係,正如正在成長的樹苗被連根拔起,枯了,喚不起新的生命。校長不從長遠發展著手,沒有長遠目標,隻“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這是不完全根治而變成畸形一種趨勢。

(三)形式上唯權主義,話語霸權“壟斷”。

教研活動成功與否在於教師的主體地位是否得到了保證,這是關鍵。然而“現象三”讓我們看到的是權威人士占了絕對的話語霸權,教師群體根本沒有說話機會,無法形成群體性的研究格局,失去活動主體地位。我們要認識到,活動主持人、領導、專家隻是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而參與的教師才是活動的主體。活動失去了主體,意義何在。

三、引發思考

(一)校本教研目標要明確,讓教師才樂於參與。

談起校本教研,老師們無非知道的就是“說課——上課——評課”三個重要環節,但令人不解的是,有些學校沒有明確校本教研發展目標,像“無頭蒼蠅”無導向到處亂飛,讓教師研究什麼,怎麼去研究?所謂以校為本的教育教學研究的目標就是“改進學校的教育教學,提高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促進師生共同發展。”要具體看出學校存在哪些問題,想解決這一問題應通過哪些方式方法,最後才能達到什麼樣的效果,這就是“目標”。為實現這一目標,就要我們管理者深入到教學一線,和教師一起觀察、調查,以了解他們最困惑的問題是什麼,最需要通過教研活動幫助解決的問題是什麼,從而尋找在教師中存在的比較普遍的真問題是什麼。通過教師發現自己有了弊病,他們才樂於深入研究,積極參與查找“病因”,解除“病狀”。有一位學者曾經這樣指出:“對於教師來說,隻有能夠滿足他們專業成長需要、能夠解決他們工作中的困惑問題,才能激發出教師內在的主動學習、研究和實踐的動機和欲望,才能讓他們感受和體驗到獲得專業成長、實現自身價值的樂趣。”這就是說,讓教師認識到,明確校本教研的發展目標,是推動教師的專業成長,教師才樂於接受並積極投身於“教”、樂於“研”。

(二)著眼於校本教研本質上,讓校本教研有序開展。

教育是“信念”,需要始終不渝地堅持。教研是為“信念”插上翅膀的“催化劑”,同樣需要持之以恒的堅持精神。不管是誰建立的或謀劃的校本教研,隻要有利於學校、教師需求的,有利於解決學校存在問題的,有利於師生共同發展的,校長都應放眼在校本教研本質上,讓校本教研持續發展。如果任意拆掉,校本教研就像斷了機翼的機身淩空落地。校本教研不是朝秦暮楚,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以教師發展為本的長效方略以及一任接著一任地幹的優良作風,隻有這樣才能為教育插上騰飛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