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校本教研活動開展存在的現象及引發的思考(1 / 3)

校本教研活動開展存在的現象及引發的思考

教育研究與探索

作者:薑曼諄

近年來,有效校本教研成為教育課程改革和教學研究的一個熱門話題,各級各類學校都針對“有效校本教研”轟轟烈烈地開展活動,有的學校開展很實在,的確提高校本教研活動的效果,收益很大,但有的學校還是走過場,搞形式,不但不提高校本教研活動質量,不推動教師的專業發展,反而降低了校本教研的基本活力,降低了教師的教研熱情。現就一些校本教研活動開展所存在的問題引發的思考作拋磚引玉,引起同行們更多關注校本教研活動應如何開展才有效。

一、現象掃描

現象一:校本教研重視不夠,敷衍塞責。

一些學校對校本教研變成了追名逐利,隻作一些表麵工作,隻求周期短、成效快,很少對校本教研的真正含義去開展工作,隻讓教師癡迷參加教學競賽,或陶醉於成果發表、評獎,夢想一夜成名來滿足評職評優條件。然而,校本教研根本沒有做到位,敷衍塞責,每學期就安排一兩節聽課評課,組織教師聊談幾句,幾乎老話長談,聽之乏味,不明確校本教研目標,不分析存在的問題,年複一年,周而複始,沒有從校本教研本質去改變教育教學質量。

現象二:校本教研朝令夕改,失去價值。

非常惋惜的是,很多學校的校本教研朝令夕改,失去了堅持底線,沒有發揮校本教研的根本作用。有的學校一任校長一種做法,校本教研在校長替換中發生了麵目全非的變化,是校本教研變成了“校長研修”製,原定的校本教研沒有得到穩步發展;有的學校喜歡“趕時髦”來改變校本教研,今天流行某種教研模式,就急不可耐地拿來推廣,明天流行另一種教研方法,又迫不及待地搬來運用。這種校本教研朝秦暮楚,結果什麼都沒有收獲。

現象三:校本教研活動被領導、專家包攬,霸占教師自主話題。

有些學校為了把校本教研活動開展得更加豐富,更加精彩,增加活動的“含金量”,專請單位領導和相關專家參與指導,但在研討中卻被領導和專家給包攬,教師無從插話,使教研活動失去了真正意義。筆者參加一次初中數學評課活動,授課內容是“有理數的減法法則”,執教者課堂一帆風順,行雲流水,教學思路和教學效果得到與會人員的一致認可。評課時,首先發言的是本次活動的主持人;主持人說完,把話語權交給了上司領導,上司領導從政策角度作了重要講話;上司領導話音剛落,就把話語權交給了專家點評;“專家一”以專家身份專從課堂上的教師引導、學生參與的活動作專業性點評,“專家二”專從“有理數的減法法則”的知識引導做了很好的評價;最後由本校校長做總結性發言。本次評課活動就如此結束了。對本次活動,每一位參與者都充滿發言的期待,因為他們想象著能在此次活動中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然而沒有話語權,失去了自己的自信心。

現象四:校本教研沒有凸顯個性,存在千人一麵。

在相連的校際之間,校本教研往往出現模仿現象,出現千人一麵的局勢,聽說A校的校本教研開展得好,大家就刻意的去學習A校,聽說B校的校本教研模式可取,大家就拚命去學習B校。不從校本出發,不看教師實際,讓全體教師來開展教學基本功提高活動;不顧教師的基礎,讓所有教師都來做課題研究;不管教師的意願,讓每位教師都來試驗推廣某種教改項目,此等號召教師盡力跟走別人路子的校本教研,隻有學校的一廂情願,難有教師的自覺自願,隻有被動敷衍,少有主動實幹,效果事倍功半。這種“傻子過年看隔壁”的辦法,看別人怎麼幹,就照葫蘆畫瓢的去模仿、複製,失去個性,脫離校本的實際而失去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