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馬克思的按勞分配與我國當前按勞分配製度之比較研究(1 / 2)

馬克思的按勞分配與我國當前按勞分配製度之比較研究

高教綜論

作者:高帆

摘 要:按勞分配是馬克思科學社會主義社會的消費品分配方式,是馬克思經濟理論的重要內容。改革開放後,我國依據馬克思的按勞分配理論進一步構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按勞分配製度,二者既存在共同點又存在差異。對二者進行比較研究,一方麵有利於我們進一步認識與理解按勞分配理論,另一方麵推進當前我國分配理論更趨科學性和理性。

關鍵詞:社會主義;按勞分配;比較

馬克思按勞分配思想的形成是一個發展過程,正像任何新理論形成一樣,必須從已有的思想材料出發,馬克思也是從空想社會主義者提供的有關分配思想(聖西門“按才分配”的思想,傅立葉的“按勞動、資本、才能比例分配”的思想,歐文的“按勞動時間計酬”的思想)出發來對社會產品分配思想進行研究的,並隨著對政治經濟學以及共產主義兩個階段學說的進一步研究,逐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按勞分配思想體係。

19世紀40年代,馬克思站在無產階級的立場上,從共產主義這個目標出發,對空想社會主義者關於按需分配理論的原理給予肯定。50代起,逐漸形成政治經濟學科學體係。如1857年,他在《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導言中首次闡述了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的關係,指出分配最終是由生產決定的。60年代的《資本論》中,馬克思首次提出一個用公共生產資料進行勞動的自由人聯合體,但沒有肯定按勞分配是未來社會中分配個人消費品的原則。直到70年代,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科學的、係統的闡述了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的分配原則-按勞分配思想。

1978年,我國由計劃經濟轉變為市場經濟,在實踐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收入分配理論。黨的十五大報告提出“在分配製度上,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製度,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的分配理論。黨的十七大指出:“要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健全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製度。”十八大也指出:“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須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完善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初次分配機製。”雖然這一分配思想追其本源是馬克思的按勞分配思想,但是曆經百年之久,這一分配理論有了新的發展與創新。因此,在我國深化分配製度改革的攻堅階段,深入分析兩者的異同點,將會為我們如何進行富有成效的,切實可行的改革之路指明清晰的方向。

一、關於按勞分配的本質之比較

從馬克思在《資本論》和《哥達綱領批判》的論述中,我們可以歸納出按勞分配的本質內涵:第一,在社會主義公有製條件下,勞動是人們獲得收入的唯一依據,社會按照勞動者提供給社會的勞動數量和質量分配個人消費品,采取“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不得”原則。第二,按勞分配前提的是承認收入的差別。馬克思認為,社會主義按勞分配是等量勞動獲得等量報酬。第三,馬克思按勞分配中是生產者的“個人勞動”,可表現為“社會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