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馬克思的按勞分配與我國當前按勞分配製度之比較研究(2 / 2)

當前,我國按勞分配中要求的是社會勞動,因為我國處於市場經濟條件下,個人勞動時間不直接是社會勞動時間,“個人勞動時間”和“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兩個概念,但都是以“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來計算的。這就是二者關於“勞”的量的區別。

二、關於按勞分配運行環境之比較

馬克思設想的社會主義社會,是實行產品直接生產和直接分配的產品經濟。馬克思按勞分配理論運行的前提是社會生產力高度發達,實行單一的公有製,商品經濟不複存在,即商品經濟消失。馬克思設想社會主義革命是在發達的社會生產力的資本主義國家爆發,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後,進入社會主義社會。在這一社會階段裏,實行單一的公有製,生產資料由全社會共同占有、支配和使用。

我國的社會主義國家是在生產力不發達的條件下建立起來的,現行的按勞分配是市場經濟條件下遵循價值規律的按勞分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所有的企業都是市場經濟主體,自主經營、自負盈虧。企業裏的職工或者勞動者收入一方麵與自身的勞動技能、身體素質有關還有企業的經營狀況、資金運轉、企業形象掛鉤。總之,按勞分配完全處於以價值規律為主導的市場環境之中。

三、關於按勞分配實現形式之比較

馬克思的按勞分配的前提條件是商品經濟的消亡。在這樣的情況下,分配不用借助貨幣的形式來實現,而由勞動者直接憑借勞動券進行分配,所謂的勞動券就是勞動者完成勞動任務後,社會給予勞動者一份勞動量的證明書,憑借這份證明書從“社會庫存”領的所得實物資料。

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按勞分配必須借助市場,通過市場實現勞動力交換,形成企業貨幣收入,企業再給勞動者發放具有價值形態的貨幣工資,勞動者用這些具有價值形態的貨幣去購買其他商品。

但二者還有許多相同之處。比如說都是以公有製為基礎的,都是以一定經濟基礎為條件而存在的;按勞分配所得的產品是在提取和扣除前提下獲得部分回報;按勞分配製度下的勞動者共同占有生產資料,是生產資料的所有者等。

由此可見,二者既有聯係又有區別。當然,這也隻是兩者之間最為主要的三個異同點。所以,在當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按勞分配的具體過程和實現形式與馬克思的設想有很大的不同,我們不能忽略這些差異,片麵地進行純理論上的解讀,必須結合實際,根據新的變化,與時俱進地進行理論的反思,靈活地運用馬克思按勞分配的社會主義分配原則。也隻有這樣做,我們才能為我國分配製度的進一步深化提供切實可靠的依據。

參考文獻

[1] 高雅.我國農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問題[研究學位論文]西南財經大學,2008.

[2] 宋慧平.馬克思按勞分配思想的提出與形成[期刊論文]《科教導刊》,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