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堂課都使用了各種各樣的CAI課件——圖片、視頻、音頻、材料文檔等,大大增加了課堂教學的容量,增強了教學的直觀性、有效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當然也有助於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總的來說,無論從量上還是從質上分析,10堂課提供的課件還是合適的、有效的,CAI課件作為教學的輔助手段的地位和作用是擺正的。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次上課的10位老師,絕大部分老師都使用了板書這種傳統的有益的教學手段。課題名稱、知識要點、學生回答的、老師設計的、主板書、副板書等,一堂課後留在黑板上的內容一目了然。這是板書這種傳統教學手段的優點所在,對學生記錄、複習回顧有用。
但也有一位語文老師一點板書都沒有。雖然學生參與了學習,但這節課的重難點是什麼未必清楚,這值得我們深思。
四、積極開動腦筋,努力營造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氛圍
一個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是完成一堂課教學任務的必要條件,也是衡量一堂好課的一個重要因素。
綜觀這10堂課,有位曆史老師在講述《羅馬的法律》時,采用小品的形式:讓三位學生分別扮演“貴族夏洛克”、“平民安東尼奧”、“情景旁白者”三個角色。平民安東尼奧借貴族夏洛克錢的“還錢”問題上,在羅馬不同時期,“該怎麼還”,讓學生作為法官進行判案。這樣的設置,學生們非常感興趣,參與積極性也非常高。這樣的預設是必要的,因為整個教學過程確實讓學生“動”了起來,“活”了起來,學生參與度之高、興趣之濃、表現欲之強實在是難於言表,整個課堂充滿了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但是10位老師的課,當然也還有值得商榷、值得探討之處。
(一)選擇材料和使用材料方麵存在不足。
例如:有的老師選擇的材料不夠典型,信息量不足,在教學的過程中很難通過材料加以說明。
有的老師精心選擇了材料,素材很好,卻沒有用好。表現在:一是使用材料要達到什麼目的不明確或沒有把握好,使分析、討論材料偏離了主題;二是根據材料設計的問題沒有緊扣主題或針對性不強,使學生在討論時產生誤解。當討論的結果達不到預期目的時,為了要顯示這是學生討論的結果,老師硬從學生回答的結論中,曲解其意、擇其所需,自圓其說。
(二)對課堂教學中生成性的問題還未引起足夠的重視。
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有老師預設以外的、或從老師的預設中生發的情節或問題出現,一般被稱為是課堂教學的“生成性”。一堂課能有“生成性”,應該說本身就是一堂好課。完全按照老師的預設,很難凸顯精彩。對課堂生成出來的東西如何利用、如何解決反映了一個教師的理念問題。對課堂生成出來的東西有效的利用,妥善的處理反映了一個教師的水平問題。課堂“生成性”的問題是一種課堂教學中有益的資源,應引起每一位老師足夠的重視,並努力用好這種難得的教學資源。
例如:課堂上有學生問:“在做化學實驗時,試管裏的水的熱力環流現象與這節課所學的”熱力環流“理論怎麼是相反的”,麵對學生的質疑,老師沒有進行有效分析,相反“我們課後探討”一句話就敷衍了事了。
課堂教學是教師和學生共同的生命曆程,課堂教學應當煥發生命的活力。我們要從生命的高度、用動態生成的觀念重新認識課堂教學,建立新的課堂教學觀。葉瀾說,“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我們不能拘泥於預設的教案不放,必須獨具慧眼,善於捕捉並即時納入於臨場設計之中,巧妙運用於教學活動之中。這樣,我們的教案和課堂教學必將在動態生成中得到完善。而重視和處理好課堂生成性的問題,不但是對任課老師臨場應變、處理能力和教學機智的考驗,言重一點是是否尊重學生的理念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