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學校教育中滲透德育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教育研究與探索
作者:廖慶選
摘 要:德育的重要地位是由教育的目的、作用等內部規律決定的。然而,在學校德育實踐中,德育工作的首要地位卻得不到很好的落實。本文試圖從德育的理念,德育的途徑,德育的評價等三個方麵對德育進行思考和探索。
關鍵詞:整合;滲透;德育;思考
德育,曆來是教育傳統中最重要的內容。中國的教育,自其發端,曆孔孟而至其後之諸哲賢,無一不把德育置於重要的地位。
孔子從培養治國安民人才的目的出發,特別重視思想品德和倫理道德教育,在教育內容中有關這方麵的科目占突出地位,一般文化的學習服從於道德教育的需要。《論語·述而》載:“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又載:“子曰:誌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孔子總結的德育原則和方法,如立誌樂道,克己內省,改過遷善,身體力行等,對後世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今天,我們強調“德、智、體、美全麵發展,使知、情、意、行和諧統一,最終實現提高全體國民素質,提高全民族素質的目的。”在德、智、體、美諸育中,同樣突出了德育的首要地位。陶行知先生說:“道德是做人的根本一環,縱然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出。否則,沒有道德的人,學問和本領愈大,就能為非作惡愈大。”
當前,如何落實德育的首要地位,是德育工作者麵臨的現實問題。筆者認為,要解決這一現實問題,有必要在途徑和方法上對德育作全麵的審視和深刻的思考。德育實踐,其途徑主要有:①直接途徑(思想品德課);②間接途徑(各科教學、活動、勞動教育就是人格、校風等隱蔽課程的影響)
一、德育的直接途徑
德育的直接途徑,采用的主要是宣教、灌輸的方法,通過專門的課程形式來實現,形成學生對於德育內容的係統的理性認識,並通過一定的情境創設,獲得初步的道德情感體驗,逐步內化為學生自覺的道德認識,這是非常必要的。但因為它是直接的途徑,宣教、灌輸的方法,教育的軌跡特別明顯,是對受教育者來自外在的明確要求,再加上這些要求帶有較多的理想性內容,與現實生活有較大一段距離,因此,其局限性和有效性程度不高是不可避免的。
二、間接途徑
除了德育的直接途徑外,我們更應該高度重視間接途徑的滲透與熏陶。沒有大量的滲透和熏陶,沒有道德情感的體驗,沒有道德意誌的磨練,道德認識也就無從內化和構建。
上海市特級教師馮恩洪先生一九八五年就提出了“淡化教育軌跡”的觀點,並進行了強化隱性課程——強化德育的滲透的可貴嚐試,讓德育貫穿於學科教育中,行進於春風化雨中,取得了“潤物細無聲”的顯著成效。可見,在學校的德育工作中,滲透是全方位的,是最廣泛的途徑和最有效的方法。
(一)日常行為規範的滲透。
學生日常行為的管理和教育,是對學生的日常行為進行不斷的矯正和規範,使之形成良好的習慣。這是一個長期的反複的養成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必須是管理與教育引導相結合。在管理中要引導學生逐步樹立是非、美醜、善惡、愛憎等意識,既明白哪些不能做,又要明白為什麼那些不能做。在日常行為的長期規範養成中,滲透道德觀念、道德思想,不斷增強其道德意識,把管理者的要求逐步變成學生自覺主動的行為習慣,使社會道德規範逐步內化為學生自覺的道德認識,形成主動的道德行為,形成終身受益的行為習慣。
(二)課堂教學的滲透。
課堂教學是學校最主要的活動,學生每一天的時間,除睡覺外,絕大多數在各學科的課堂中度過。加強課堂教學的德育滲透,是每一位教師都不能忽視的。如果忽視了,“教書育人”的神聖使命,那麼他的教育任務就完成得不好,或者沒有完成。課堂教學的德育滲透,一是教學組織活動的滲透,二是教學內容的滲透。良好的班級學習秩序,認真的學習習慣,嚴謹的治學精神,克服困難的意誌磨練,平等合作的人際關係等等,均是課堂教學活動中必須滲透的內容。優良的民族文化傳統、愛國主義、集體主義、人道主義、遠大的理想和抱負、正義與邪惡、崇高與卑下、美好與醜陋、善良與凶惡、是與非、愛與憎等等,均需教師在教學內容特定的具體情境中讓學生領會、體驗和感悟,實現德育的滲透。對於社會人文學科來說,教材中大量可挖掘可滲透的德育理念是不言而愈的。對於自然學科而言,亦有可挖掘的德育因素,如科學的精神,科學的態度,科學的方法等,這些理念滲透到課堂教學內容中,都將給學生以熏陶和積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