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構建美的數學課堂(1 / 2)

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構建美的數學課堂

課堂藝術

作者:廖作輝

在新一輪的課改中,提出了“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而小組合作學習正是小學數學課堂體現這種理念的一種常用的學習形式。但在課堂上,我們看到的更多是一種形式上合作,表麵上看課堂氣氛熱熱鬧鬧,從實際效果看,名不符實,收效甚微。使這種活生生的、充滿人文精神的學習組織形式變成一種低效、高耗能的表演形式。

因此,很多教師對小組合作學習難於控製、學生課堂紀律亂、學不到東西、完不成任務等現象,感到十分頭疼且束手無策。那麼,如何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構建美的數學課堂呢?

一、合理組建小組是提高小組合作學習有效性的前提

(一)小組成員要合理搭配。

為了學習方便,可相鄰的前後4人為一個學習小組,組內要注意好生與差生搭配,男生與女生搭配,力求小組間水平均衡,無明顯差異,這樣更能體現小組間競爭的公平、公正,提高學生參與合作的積極性。

(二)小組成員要合理分工。

每組4人,1人為組長,1人為副組長,2名為組員。小組成員共同討論製定出本組的組名、組訓、組徽。小組長主要負責討論過程中的組織和裁決,其他同學負責記錄、彙報等,使小組內成員能各司其職,避免“吃大鍋飯”,達到組內同伴問的優勢互補。如在上“統計校門口馬路上小車、卡車、客車等車輛在20分鍾裏通行的數量”這一課時,就需要學生先分工,決定誰來數哪種車,誰來計時間,誰來記錄,誰來彙報,這樣才能合作完成任務,增強了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

(三)精心挑選小組長人選,並進行培訓。

教師要選責任心強、組織管理能力強的學生當小組長,並要培訓小組長,如教他們學會合理分工,難的問題分配給能力強的同學,簡單的問題分配給能力稍微弱的同學等。

二、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良好習慣是提高小組合作學習有效性的保障

學生在合作學習中,主要是通過討論、爭辯、表達、傾聽及參與實踐等形式來展開的。為了提高合作的有效性,必須重視合作習慣的培養。

(一)學會傾聽。

在小組討論過程中,要求1人先說,其他人必須認真聽並且不能打斷別人的發言,要能聽出別人發言的重點,對別人的發言做出判斷,有自己的補充或獨到見解,在這樣要求下訓練,學生不但養成了專心聽的習慣,而且培養了學生相互尊重的品質。

(二)學會討論。

為了提高討論的質量,教師要教給學生討論的方法:各組由一人彙報自學或獨立思考的內容,其它成員必須認真聽,並且有自己的補充和見解,最後,還應將各自遇到的問題提供給全組成員討論,對達成共識和未能解決的問題分別歸納整理,準備發言。

(三)學會表達。

首先教師要提供討論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敢說、會說,培養學生善於傾聽、思考、判斷、選擇和補充別人意見的好習慣。其次要求小組成員人人都說,而且要能大膽完整地說,要鼓勵禮貌用語。如對某一問題有不同看法時,起來補充或糾正時可以這樣說:“我對第X小組XXX同學的意見有補充或有不同看法。”

(四)學會組織。

合作討論的成敗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組內的組織者,具體做法是:指導組織者進行組內分工、歸納組內意見、幫助別人評價等,另外,為了體現小組內的主體性,可定期培訓、及時更換組織者。通過訓練不但提高了合作學習的效率,而且為學生今後立足於社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