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談如何在語文課堂中培養小學生的語感(1 / 2)

淺談如何在語文課堂中培養小學生的語感

課堂藝術

作者:楊如燦

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應該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呢?以下是筆者在教學中的一點體會:

一、在生活中引導語感

許多課文內容豐富,部分句子充滿生活情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反複朗讀並聯係生活經驗來感悟語言的魅力。如在教學《夕陽真美》一課中的“它那圓圓的臉漲紅了,把身邊的雲染成柳黃色、紅色、紫色……”這句話時,對後半句話學生都能在多次朗讀後感悟到夕陽下美麗的晚霞,但對前半句“它那圓圓的臉漲紅了”並不能完全讀懂。於是,我就抓住這個充滿生活情趣的詞語,引導他們聯係生活經驗討論:①你的臉有沒有漲紅過或者見過別人漲紅了的臉?那是什麼樣子的?②“太陽圓圓的臉漲紅了”又是怎樣一種顏色的臉呢?你能描述一下嗎?通過聯係生活,使“漲紅了臉的太陽”的鮮豔壯麗之美深深地印在學生的腦海中,朗讀時的語氣就會充滿了夕陽的美的陶醉與讚美。

二、在品味用詞中感悟

語感訓練的最終目的是通過語言文字符號去感悟作者在語言表達中的情和意。教材中那些典範的作品,其語言都是經作者精雕細刻,妙不可言的。培養語感離不開語言文字訓練這一中心環節。教學時要抓住作品中那些重點的、精美的詞句作為語感培養點,進行比較、揣摩、欣賞,才能品出語氣神韻,領悟作者遣詞造句的獨具匠心,領悟語言運用的規範意義。

有比較才有鑒別,比較是培養語感精確性的有效手段。在閱讀教學中,往往發現課文中有些詞語雖然並不深奧,表層意思也不難理解,但用得精妙傳神,耐人尋味。對課文中的詞、句、段,可采用加一加、減一減、聯一聯、換一換、調一調的辦法,引導學生展開討論,推敲、揣摩語言運用的準確精妙,在比較中體味語言運用的妙處,從而增強語感。

如“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如果去掉“忽如”兩字,後麵的虛擬意義就變成實在意義,時間、季節也完全變了。

三、在感情朗讀中感悟

小學語文教學的任務是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習得語文能力),而讀又是語文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在落實這一教學環節的過程中,首先應提高學生對語言的感受能力。教師在教學中通過對學生課文的熟讀來加深對課文中的語言感知,在感知的基礎上導出學生的“情”,從而進一步感受文章中蘊含的思想和作者遣詞造句的妙處,並從中獲得對語文知識的積累,促進語感能力的發展。小學五年級第十冊《豐碑》一課,是一篇語言樸素、感情濃烈的課文。在教學中,除了要體會軍需處長死時的動作、神態、穿著的描寫,還要抓住將軍神態變化描寫的關鍵處,讓學生情感隨將軍的情感變化而發展,在讀的時候注意把握住這些情感最觸人心弦的地方,以將軍的“情”導出學生“情”。學生在讀到“將軍的臉色頓時嚴峻起來,嘴角邊的肌肉抽動著……兩腮的肌肉抖動著”的地方都不約而同地聲調高昂、語速加快;讀到“他的眼睛濕潤了”這個地方,不由自主地放低聲調減慢語速,似乎嗚咽聲音讓心弦如揪般那樣沉重,有好幾個同學還不停地擦拭著眼淚。在“導”這一環節中我們要把大量的空間還給學生,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教師要在導讀的過程中自始至終注意對“讀”的訓練,要通過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置身於規範的語言環境中,接受熏陶、感染,極大地提高感受語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