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課堂討論的有效性

課堂藝術

作者:梁存香

有效教學就是有效率的教學。有效教學具有多樣性,為實現教學的高效率,教師可以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其中課堂討論符合現代倡導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原則,是有效實施教學的重要途經之一。

課堂討論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生為主體,有計劃,有步驟,有目的地圍繞某一話題或內容在課堂上各抒己見,相互討論,相互啟發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英語課堂討論有助於調動學生學英語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學生對英語知識的鞏固和理解,培養學生用英語交際的能力。英語課堂討論可以是全班討論,也可以是分組討論。

提高英語課堂分組討論有效性的策略如下:

一、明確主題和課前預習

(一)明確主題。

在課堂討論開始前,教師要計劃好討論,應使學生明確開展課堂討論的目的以及要實現的目標。明確討論的主題是有效實現課堂討論目的關鍵。適合的討論主題應具備以下條件:首先,主題是需要學生學習和理解掌握的重要內容,與學生學習不相關的內容不能作為討論主題。其次,主題是學生有興趣討論的,且適合學生討論的。教師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激發了學生探索知識的欲望,從而積極地參與到課堂討論中來。

(二)課前預習。

這就為課堂討論打下了基礎,學生們在課堂討論時就能有話可說,而且言之有物。學生在討論時分享著各自的勞動成果,有一種成就感,體驗到自己在學習中的地位,從而激發了探索和求知的欲望。

二、合理分組和創建適宜環境

(一)合理分組。

實施課堂分組討論時,每組人數不宜太多。最理想的小組規模是4~8人。小組過大會因為減少學生參與討論的機會和增加組織討論的難度而導致討論效果下降。分組可以根據學生的不同特征,適應學生的需要。一般認為,運用異質(在學習能力、交流技能、學習成績、興趣愛好等方麵不同)分組法比同質分組法更具有以下優點:①學生可以接觸到不同的觀點,不同的視角,不同的處理方法,這有助於開闊學生的視野;②學生之間的差異可帶來更多認知上的不平衡,這一點會促進學習,促進創造力的發揮以及社交能力的提高;③這樣的小組通過相互的磨合討論加深了對問題的理解,有利於長期記憶;④每個成員都有參與討論的平等機會,討論效果會更好。

(二)創建適宜環境主要包括:

(1)采取適合討論的座位模式。座位模式影響課堂教學,影響課堂中學生相互交流的形式和效果。秧田式的座位模式是不適於討論的。

(2)創設支持性環境。教師要善於傾聽小組的討論,而且要求小組成員學會傾聽——在他人說話時認真聽,努力去理解,適時作出反應。不要不理睬,或者輕易打斷他人的話語。師生須共同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使所有學生都敢於發言,樂於發言。

三、適時引導和有效調控

(一)適時引導。

任教師在課堂討論中的主要任務是調控和輔導,對學生既不能包辦代替,又不能放任自流。

(二)有效調控。

(1)控製討論時間。課堂討論時間一般控製在5~15分鍾,具體取決於任務的難易度。

(2)控製討論的節奏。學生水平參差不齊,性格差異,討論中可能會有偷懶,冷場或爭論不休的現象,教師要適時引導,保證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任務。

(3)控製討論的主題。要引導學生始終圍繞主題發言,避免離題;同時要根據討論的開展情況,隨時捕捉與主題有關的其他有爭議的話題,促使學生深入探討,提高討論的深度和廣度。

四、及時反饋和合理評價

1.及時反饋。

2.合理評價。教師通過評價,能把對學生及其行為的認識和教師的情感傾向,自覺或不自覺的傳導給學生。如果學生在學習中得到正麵評價,那麼他的內在價值就得到了承認,學習的成就需要也就得到了滿足,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強,會感到一種自我實現的快慰,隨之而來的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漸漸提高,同時喚起更高水平的需要。對討論結果的評價應是客觀的,對討論過程的評價應是主觀的,要讓學生積極反思:自己有沒有積極參與討論,在這次討論中想學什麼(what I want to learn),學到了什麼(what I have learned) 等。

評價時可采用多種形式相結合:(1)小組成員自評,互評。 (2)組間互評。 (3)教師評價。

課堂分組討論是英語教學中一種重要的教學組織形式,如何更好地發揮它的有效性,英語課堂討論的有效性研究提高英語課堂教學效率,還需要教師進一步地探討、嚐試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