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習反思中走向有效
課堂藝術
作者:江愛華
當前課堂教學中有效性的缺失嚴重抑製了課堂教學功能的整體實現。追求“有效教學”,關注學生的發展已成為課改的熱點問題。我認為教學有效性最核心的內涵是學習體驗。如果學生能體會到學習的有趣,就會產生良好的情緒,從而在學習中表現得更好、更有效率。
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後,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或發展。也就是說,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唯一指標。
一、課堂教學有效性存在問題的原因
綜觀我國目前的中小學教學,有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教師很辛苦,學生很痛苦,然而,我們的學生卻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造成此現象的最主要原因是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缺失,教學效率極其低下。首先表現在班級學習機會差異懸殊,部分學生課堂實用時間少。教學時間對全班學生而言一般是一樣的,但課堂實用時間、學習機會和質量則可能存在較大差異。
其次表現在課堂教學密度量小、質量差。課堂教學密度是指教學活動中合理運用的時間與一節課總時間的比例。它又可分為一般密度和特殊密度。在一般密度中,屬於教學合理運用的時間不僅包括學習新材料所用時間,而且包括了組織教學、複習舊知等其他環節所用的時間。特殊密度則指學習新教材所用時間在一節課中所占的比例。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既要盡量提高一般教學密度,又要適當掌握特殊密度。但是,有些片麵強調提高特殊教學密度,忽視課堂理解、鞏固和新舊知識綜合貫通的教學環節,從而使學生因新知識掌握不牢而影響後續學習,造成教學效率下降。教學中用於低層學習任務的時間過多,用於高層創新思維能力培養的時間減少,使教學密度量大質差。另外,教學水平低、知識遷移能力差也是有效性缺失的體現。現代教學理論根據教學水平的高低把課堂教學分為記憶性水平、理解性水平和思維性水平三種類型。記憶性課堂教學的基本特征是教師獨講學生被動靜聽,從教與學的邏輯關係看,常常是“有教無學”、“教多學少”,知識缺乏遷移性。理解性教學強調係統地理解、記住講授內容,但學生的理解是教師嚼爛後的被動理解。常常是“教多少學多少”、“學等於教”,學生缺乏自主創新學習的態度和能力。
二、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實現途徑
課堂教學中存在的有效性缺失嚴重抑製了課堂教學功能的整體實現。作為有效教學,必須把學生的進步與發展作為教學的首要目標,以關注教學效益與質量的方法,要求教師把教學過程與教學結果統一起來。同樣,有效教學有一係列策略,本著以學生發展為宗旨,借鑒當代優秀語文教師的教學實踐經驗,筆者列舉實施語文有效教學的幾條途徑,以期對教學有所啟示。
(一)製定準確、明確且有層次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核心和靈魂,在教學活動中有定向的作用。它限定著課堂教學的運作,對保證課堂教學有效開展至關重要。現代教學理論和實踐都證明:有效的教學必先具備有效的教學目標。語文教學的目標不僅重視學生對語文知識的適度掌握,更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語文運用能力以及創新思維能力。當然,目標眾多,並非時時處處都要一應俱全,麵麵俱到。在一篇課文中,在一節課上,哪些知識隻要一般了解,哪些知識需要理解並會運用,要著重訓練聽說讀寫中哪一項能力,應達到什麼程度等等,都可盡量細化,明確到位。其次,是要有一定的層次。即根據學生認知結構、學習水平、動機意誌等的差異,製定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在實踐中,如能按照“最近發展區”理論把獲得某種知識所需時間和認知發展水平大體相當的學生進行歸類分層,並確定與各層次學生的實際可能性相協調的分層遞進教學目標,教學效率即可大幅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