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職高心理健康教育課“以學定教”教學模式改革初探(2 / 2)

1.1.2 在全校三個專業部每一個專業的各年級中分別隨即抽取10-15名學生(總計367人),針對初步擬定的授課內容進行簡單問卷調查,聽取學生們的意見:這些內容他們是否感興趣、想知道,有無必要花時間進行針對性了解。

1.1.3 依據學生的反饋信息,教研組再次討論,並請教相關教育教學行家,最終確定校本教材授課內容。

1.2 具體課程內容主要涉及學生自身認識、人際關係處理、學習動機與興趣的激發、與社會接軌(求職與工作適應)等方麵。

1.3 全新教材結構,知情意與行有機整合。

由我校李代慧校長主筆,對教材結構進行了全新的整合。沒有沿用傳統的學科章節體係和係統的知識體係,而將之模塊化:用模塊和學習活動重組學科知識,使學生的求“知”(知識)、悟“情”(情感)、煉“意”(意誌)和踐“行”(行為)有機結合,從而使學習效率的提高有了現實可能性。

2.改變呆板授課模式,玩中學、聊中學

授課,不再是講授課,而是真正意義上的活動課。如:在和學生聊他(她)們較為敏感又迫切想知道的話題《學會與異性相處》時,完全避免了說教:采用了5個案例(小麗的煩惱、忍不住的回頭、衝動的代價、我是女生、情難斷),其中2個案例(小麗的煩惱和忍不住的回頭)由學生事前自己組織排練成情景劇。這在實際授課前就已調足了全體學生的“胃口”——表演的學生,想更好的展現劇情、展現自己;觀看的學生想盡快地了解劇情,期待同學的展示。在大家都期盼的氛圍下,通過“心靈聚焦”、“心靈導航”、“心靈訓練”、“心靈拓展”、“心靈感悟”等環節將活動步步深入,最終由學生自己得出結論。一節課,不再是老師一個人的“獨角戲”,而是老師和全體學生真正的融合;教室裏不再是老師一個人的高談論闊,取而代之的是大家不斷的歡笑聲。

3.主動爭取家長配合,家校教育一致

為了扭轉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脫節狀態,解決兩者之間的矛盾,以便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我們發動全校班主任,相互配合,積極、主動與家長聯係,尤其是特殊家庭結構(單親、留守)的家長。我們不僅經常和他們交流學生的學習情況,而且引導他們逐步更加重視學生的心理、行為狀態;不僅是簡單地反映情況,而是巧妙地利用直接通話、短信(如節假日放假通知)等形式向家長傳授簡單但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方式;不僅是“隔空”交流,也有目的性地將家長請到學校裏來座談、通過實時攝像同步觀看學生們上心理健康課等,以此轉變學生家長的教育理念,糾正他們錯誤、簡單的教育方式,取得家長的理解、支持與配合,做到家校一致,避免學生的不適感、無措感。

4.拋棄考核製度,不要生硬的結論

過去,無論哪門學科,期末都要進行書麵的考核。現在,我校的心理健康課一學期、一學年結束後,都不會有任何形式的考核。那究竟我們的“以學定教”成效如何?是否脫離考核後,我們就無從所知了呢?結果恰恰相反!麵對“考考考,分分分”數年的學生,尤其是像職高生這樣考、分一直很不理想的學生來說,脫離考核,實際上是為他(她)們卸下了沉重的心理包袱,讓他(她)們輕裝上陣,效果自然不言而喻。如:我校心理健康課改革近兩年來,學校校園文化轉變更為明顯:校園內師生關係和諧——隨處可以聽到師生相互問好;寢室文化建設突出——“淨、靜、競”特點明顯,同學關係和諧等。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實施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學生行為、學習都普遍存在問題的職高中,其更是毋庸置疑的。為順應時代變革,在職高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中嚐試“以學定教”的嶄新教學模式,實質就是強化了精細化教育的針對性,是孔子“因材施教”的全新演繹。通過幾年的改革探索,雖然現在我們還談不上碩果累累,但是已經初嚐了成功的喜悅——學生們笑容更多了,朋友更多了,求知欲更強了……當然,我們並沒有因此而滿足。在“以學定教”教學模式改革探索的這條道路上,我們需要思考更多、付出更多,我們還將繼續前行,力求和學生們一起體驗更多的精彩,收獲更多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