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職高心理健康教育課“以學定教”教學模式改革初探(1 / 2)

職高心理健康教育課“以學定教”教學模式改革初探

學科研究

作者:文麗娟

以學定教就是依據學情確定教學的起點、方法和策略。這裏的學情包括學生的知識、能力基礎,學生的現有認知水平,學生課前的預習程度,學生對新知的情緒狀態等學習主體的基本情況。而“定教”,就是確定教學的起點不過低或過高,在恰當的起點上選擇最優的教學方法,運用高超的教學藝術,讓每一位學生達到最優化的發展。以學定教的實質就是尊重學生,以人為本,以生為本,真正體現教學是為了學生主體的發展。

早在2010年,我校就率先在“9+3”藏區學生的學科教育教學中對“以學定教”教學模式進行了嚐試,隨著實際教學效果的日益凸顯,我校逐步在全校各專業全麵推進了“以學定教”教學模式的探究。

在進行包含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在內的各學科的知識學習時,絕大部分職校學生都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困難。就其成因是多種多樣的,主要在於:

一、家長(家庭)因素

有的家長對子女百依百順、過分溺愛;有的養而不教、放任自流,隻解決孩子生活上的問題,對學習不聞不問;有的是特殊(殘缺)家庭結構,如單親家庭、留守家庭長期作用的影響等。

二、現行教育狀態因素

(一)教材。

現行出版發行的教材都是按照全國普遍教育教學水平編寫,不一定適合我省、我市、我校的學生實際情況,在編排上極易導致學生不能接受、難於消化。

(二)教師。

備課,不僅是備課本,更應是備學生。作為一個教師,尤其是所謂的“老”教師,更易走入“死胡同”——長期一層不變:去年這麼教,今年這麼教,明年還是這麼教;麵對學生,完全“一視同仁”,統一教法、統一學法。如此這般,忽視學生的變化、學生的差異,也不可能完成真正的“教”。

(三)學生考核製度。

單一的“分”,作為衡量學生學習狀態的唯一標準。期末考試卷麵六十分以上,及格、過關;六十分以下,一切重來。這就完全忽視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過度強調書本知識的刻板掌握。

三、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整合因素

家庭和學校是學生生活和活動的兩大環境,兩者之間的相互整合對學生發展至關重要。職高學生所接受到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在方法、要求上,協同少、脫節嚴重,甚至有各行其是的狀況,這樣就會使兩方的教育作用彼此牽製,甚至相互抵消。最終,不僅使學生無所適從,還有可能損害其行為的統一性和人格的完整性。

四、自身因素

(一)缺乏正確的學習動機。

認為學習是一種負擔,對學習完全提不起興趣,認為老師、家長逼迫自己學習是一種脫離自己實際能力、過分的行為,在內心形成消極對抗心理,學習態度不端正。

(二)缺乏有效的學習方法。

有的學生在學習上,毫無計劃可言,想到哪兒,做到哪兒;有的對知識不求甚解,死記硬背;有的學習習慣差,導致學習時間雖長,但效率低下……

(三)缺乏必要的學習信念。

職高學生在學習心理上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缺乏必要的學習自信,學習焦慮過高,自我效能感低。絕大部分職高學生在初中學習階段,甚至有的在小學學習階段就多次經曆學習失敗體驗。在知識學習上,他們強烈感受到的不是自己的學習潛力,而是自己和其他同學之間的差距,從而在知識學習方麵過早、過重地背上了包袱,承受了心理壓力,也就導致他們在心理上放棄了學習。

由於這些固有因素,造成了職高生學習困境重重。也正是因為這樣,我校才在“9+3”教學改革試點後,及時擇機在全校推進了“以學定教”教學模式,真正體現了“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辦學宗旨。根據“以學定教”教學模式的實際要求,對職高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模式進行了全麵的改革嚐試。

1.了解學情(學生的心理需要),投其所好

1.1 在課程內容的選擇、確定上,我們采用了三步走的方式:

1.1.1 通過教研組集體備課,借鑒已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初步擬定授課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