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中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留給我們的再思考
學科研究
作者:郭輝
1966年,毛澤東發動了“文化大革命”,矛頭直指劉少奇、鄧小平所謂的“資產階級司令部”。毛澤東“打鬼借用鍾馗”,紅衛兵運動應運而生。在毛的支持下,學生“停課鬧革命”,全國陷入了大動亂。1968年10月,中共八屆擴大的十二中全會決定把所謂的“叛徒、內奸、工賊”劉少奇永遠開除出黨。到此為止,毛澤東利用紅衛兵運動打倒劉少奇的目的完全達到,紅衛兵失去了利用價值。
如何處置全國從一九六六年以來既沒有上課,又沒有升學,更沒有就業的近千萬中學生,成為了擺在當權者麵前急待解決的問題。
1968年12月22日,毛澤東發表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的最新指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說服城裏幹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學畢業的子女送到鄉下去,來一個動員,各地農村的同誌應當歡迎他們去”。在毛澤東的指示下,全國各地掀起了大規模的上山下鄉運動。
這場來勢凶猛的上山下鄉運動很快波及到了全國各地和全國絕大多數家庭。從城鎮下鄉的知青采取了集中和分散安置的方式,除少部分人被集中安置在了近十個省區的農場和生產建設兵團外,絕大多數知青被分散安置在農村的各個生產隊。從1969年初到1978年底的十年間,全國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近二千萬人。
“文革”曆時十年的大規模上山下鄉運動給中國社會造成了巨大的影響,也給無數家庭帶來了痛苦的衝擊,更讓整整一代人的命運發生了逆轉,給他們心中留下了永遠也無法抹去的傷痛,也給我們留下了太多的思考。
十年“文革”,不是任何意義上的革命,而是對中國的十年大浩劫。失去了利用價值的紅衛兵們全部被趕到“廣闊天地”去“戰天鬥地”。這些本該在學校裏繼續學習和深造的整整一代青少年學子,一夜之間,莫名其妙地就變成了“農民”,被“流放”到全國各地農村去“接受再教育”。許多青少年學子的“人生理想”一夜之間徹底破滅。寶貴的青春十年蹉跎,荒廢在“農業學大寨”,階級鬥爭等政治運動中。二千萬人的命運轉眼發生改變。這中間許多本該成為科學家、學者,各行各業領軍人物的人才,也被埋沒在了這所謂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裏。“文革”後的知識、人才斷層證實了這一點。這種懲罰性的上山下鄉運動,讓從狂熱中冷靜下來的年青人感到了無限的迷茫和困惑。甚至他們中間的許多人人生信仰發生改變,生活信心發生動搖。許多當年下鄉的知青都在發問:我們到底做錯了什麼?為什麼要讓我們去上山下鄉?接受所謂“貧下中農的再教育”,教育什麼?城市裏有先進的工人階級,為什麼我們不能接受他們的“再教育”?當政者錯誤地發動“文化大革命”,給中國帶來了十年大浩劫,使國民經濟“瀕臨崩潰的邊緣”。學校停課,工廠停工,工農業生產遭到極大的破壞,致使一代青年學生無書可讀,無業可就,這一惡果卻要由一代青年學生來承擔!這種隨意改變千萬人命運的上山下鄉卻可以在“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這一決定下堂而皇之地進行。這種決定有何種合理性、合法性?
縱觀世界現代史,許多國家都在不斷進行著城市化的進程。“文革”結束後,中國也在改革開放中不斷加快城市化的進程。而所謂的“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上山下鄉運動,卻是把當時中國少得可憐的城鎮人口用各種方式趕到農村,而且是人群中最具活力、創造力、進取心的青年,走了一條逆世界曆史潮流而動的倒退之路。
“文革”中的知青上山下鄉運動,許多地方一開始就變成了所有青年的上山下鄉運動。不管你是文盲,小學生還是中學生,不管你是獨子還是多子女,不管你家裏有無困難,隻要滿了十六歲,都在上山下鄉之列。各地甚至進行了下鄉比賽,看誰下的人更多。有的地方甚至未滿十六歲的少年,也被迫下鄉。有的家庭有幾個子女就下幾個。由於是運動式的下鄉,一哄而起,在安置上也存在諸多問題。許多地方知青下鄉後連房屋都沒有。由於下鄉學生撥的錢少,除去購買生活和勞動的必需品外所剩無幾,政府把修建知青的草屋任務轉嫁到農民身上。農民無奈之下,隻有在修建知青屋上偷工減料,應付了事。許多知青屋成了豆腐渣工程,屋頂上看得見天,一落雨滿屋都在漏,有的門一推就倒,導致知青經常被盜賊光顧,知青們隻好在風雨中唱《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