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把重點詞句進行分析、比較和品味。

我們都知道,詞語和句子是構成文章的基本單位。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過關鍵句子表達出來的。我們隻要抓住這些重點詞句進行分析、比較和細細品味,學生的語感就會得到升華。如上到《觸摸春天》這篇課文時,裏麵有一句:“安靜在花叢中穿梭。她走得很流暢,沒有一點兒磕磕絆絆。安靜在一株月季花前停下來。她慢慢地伸出雙手,在花香的引導下,極其準確地伸向一朵沾著露珠的月季花。”如果改成:“安靜在花叢中走著。她走得很流暢,沒有一點兒磕磕絆絆。安靜在一株月季花前停下來。她慢慢地伸出雙手,在花香的引導下,極其準確地伸向一朵沾著露珠的月季花。”會怎樣呢?通過對比,學生發現:“穿梭”一詞更好,更能表達了安靜她在雙目失明的情況下,還能整天在花香中流連,在花叢中穿梭,還能抓住睜著眼睛的花蝴蝶,明明眼睛看不見蝴蝶,還要張望蝴蝶。他們知道了安靜神奇的靈性:、熱愛春天,熱愛生命,熱愛生活。

三、教師要引導學生多體驗生活,讓他們有自己的經驗和情感

語感的培養強調調動學生的生活和情感的積累,喚起學生的切身感受,設身處地的體會感悟,容易與作者心意相投,非常有助於語感的培養。如《觸摸春天》這篇課文時,也是那句:“安靜在花叢中穿梭。她走得很流暢,沒有一點兒磕磕絆絆。安靜在一株月季花前停下來。她慢慢地伸出雙手,在花香的引導下,極其準確地伸向一朵沾著露珠的月季花。安靜的手指悄然合攏,竟然攏住了那隻蝴蝶,真是個奇跡!”讓學生走上台做“穿梭”的動作;回答:從“穿梭”“極其準確地伸向”你感受到什麼?再讀這個語段,就能把剛才的感受讀出來。可見通過調動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和情感,讓學生體會感受,學生和作者已經達成心意相契的感覺,學生的情感就自然的流入出來。

四、教師讓學生學會分享,交流情感

分享是一種喜悅,更是一種收獲。特別是對小學生來說,他們很少去主動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有時就喜歡把整篇課文背誦下來,人雲亦雲。沒有深刻的領悟,體會,從而沒能領悟到課文的思想感情。所以,我經常創造機會,讓學生在課堂內外與教師和同學探討,相互交流,讓學生在課堂上盡情抒發自己的情感和自己的感悟。從而使學生真正有感而發。

因此,我們在語文教學中一定要真正給學生自讀、自悟;多細考、多品味;積累自己經驗和情感的機會,還要我們廣大的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使培養學生語感教學更完善,更加有效。

參考文獻

[1] 楊柄輝.《談談語感的本質》2011年12月《小學教學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