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學生“語感”之拙見
學科研究
作者:藍花新
摘 要: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語感”是不能忽視的,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教學中應該注重引導學生感悟,讓學生在教師引導與創造的環境中自主用心思考、體驗語言文字的魅力。
關鍵詞:培養;語感;挫見
語感是在閱讀時,讀者憑著積累的語言經驗而又自覺或不自覺地綜合運用語言基礎知識感受語言的過程。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因為在語文教學中應該注重感悟,不能做繁瑣的分析,讓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引導和鼓勵下,自主用心思考、咀嚼、體驗語言文字的魅力。
對於小學學生來說,想要培養良好的語感素質,除了引導他們自覺感知客觀社會語言對象,豐富語感素質的感性因素外,主要的和首要的途徑還是在平時的語文課堂教學上。本文就對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感”,談一些拙見。
一、教師要給時間給學生自讀,讓他們在自讀中感悟
讀書貴在自悟自得。在傳統的教學中,我們僅僅強調對課文的分析能力,思維能力的培養,很多時候忽視在讀書過程中引導學生自己去感悟。太多時候,我們教師就是不敢充分相信孩子,認為與其讓學生自己讀,不如教師多講些。於是,沒有給學生充分的閱讀時間,整節課都是由教師來講,對文章的遣詞造句,布局謀篇大加分析,由於學生自主讀課文的時間太少,學生對課文的認識並不真切,思考並不深刻,感受並不強烈。此時的學生隻是一個聽者而並非真正意義的讀者,他們體會到的“情”、感悟到的“理”無非是老師個人的讀書心得、體會。而在讓學生讀的時候,要有一定的要求,不能是那種單調、枯燥地死讀、傻讀、要通過朗讀、默讀、複讀、賽讀、示範讀、表演讀等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對音的正誤、音調的流暢、詞義的內涵,表達的恰切,語勢的磅礴,語法的運用,調理的連貫,意境的優美,直至玄外之音都能夠有所體會。《包公審驢》是一篇淺而易懂的故事,我在參加一屆“名師大課堂”時,我看見一位名師這樣上課:他在引導學生反複推敲的基礎上,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並引導他們根據自己的理解確定朗讀的重音、停頓、音調和情感,為了渲染氣氛,還為課文配上了音樂,他們聽了包公準備審案前那震撼人心的音樂,使他們很快進入角色,讀得極富感情,直到課文讀完了有很多學生還沉浸在包公的英明之中,臉上洋溢著歡樂的神情。
二、教師要給機會給學生思考,讓他們在思考中品味
小學生抽象思維能力較弱,立即事物比較直觀,要領悟語言文字所表達的內涵,應充分調動他們的形象思維,充分創造機會給他們思考。如何創造機會呢?
(一)把語言文字描繪的情景換成生動的圖像材料。
特別是寫景課文,學生通過讀也很難理解景色如何優美,很難理解那種意境,隻有學生看到這“圖像”,也就是教師為學生創造出這種畫麵,讓學生身臨奇境般的體驗。這樣,學生在“圖像”中思考,在思考中品味到了課文的意境,獲得豐富的語感。我在教學《黃山奇石》一課時,由於基於年級學生基礎比較薄弱,很難通過文字來理解課文,但想他們的想象力豐富,在教學時,我借助多媒體的教學手段,展現了黃山那些奇石的圖片,在學生頭腦中形成直觀的映像。讓學生通過看畫麵讀課文,知道了“仙人指路”圖及相關文字:遠遠望去,它真像一位仙人站在高高的山峰上,伸出手臂指向前方。)“仙桃石”、“金雞叫天都”等石頭的樣子,所以在熟悉課文後,能有感情的朗讀,並讀出它們的神奇。特別是讀到“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極了”,學生完全讀出對那些奇形怪狀的石頭感興趣了,激發了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