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談農村初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2 / 3)

(四)克服對創新認識上的偏差。一提到創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脫離教材的活動,如小製作、小發明等等,或者是借助問題,讓學生任意去想去說,說得離奇,便是創新,走入了另一個極端。其實,每一個合乎情理的新發現,別出心裁的觀察角度等等都是創新。一個人對於某一問題的解決是否有創新性,不在於這一問題及其解決是否別人提過,而關鍵在於這一問題及其解決對於這個人來說是否新穎。學生也可以創新,也必須有創新的能力。教師完全能夠通過挖掘教材,高效地駕馭教材,把與時代發展相適應的新知識、新問題引入課堂,與教材內容有機結合,引導學生再去主動探究。讓學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識,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五)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創設寬鬆氛圍、競爭合作的班風,營造創造性思維的環境。

輕鬆活潑的課堂氣氛和師生關係,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較適宜的“氣候”和“土壤”。以“升學率”為教育目標的應試教育,使得教師和學生都處於高度緊張的機械的知識傳授中,很難形成創新意識,這些嚴重阻礙了創新能力的培養。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應轉變過去提倡的教師“教”和學生“學”並重的模式,實現由“教”向“學”過渡,創造適宜於學生主動參與、主動學習的活躍的課堂氣氛,從而形成有利於學生主體精神、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健康發展的寬鬆的教學環境。

二、學生的創新興趣是培養和發展創新能力的關鍵

教育學家烏申斯基說:“沒有絲毫興趣的強製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興趣是學習的重要動力,興趣也是創新的重要動力。創新的過程需要興趣來維持。

(一)重視學生不學習地理的興趣教育,激發學生創新意識。

在教學地理知識時,通過有關的實際例子,說明地理在科學發展中的作用,使學生認識學習地理的意義,鼓勵學生學習成才,並積極參加地理實踐活動,激發學習地理的興趣和成就動機。提倡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了解所有的地理成就都是在舊的知識基礎上的創新,這一切都源於對地理的興趣,源於強烈的創新意識。

(二)加強地理能力的培養,形成創新技能。

地理能力是表現在掌握地理知識、技能、地理思維方法上的個性心理特征。其中地理技能在解題中體現為三個階段:探索階段——觀察、想象;實施階段——推理、表述;總結階段——概括、推廣。[3]這幾個過程包括了創新技能的全部內容。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應加強解題的教學,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和解題方法的同時,進行有意識的強化訓練:自學例題、推理方法、溫故知新、歸類鑒別[4]等等,學生在應用這些方法求知的過程中,掌握相應的地理能力,形成創新技能。

(三)利用“學生渴求他們未知的、力所能及的問題”的心理,培養學生的創新興趣。

興趣產生於思維,而思維又需要一定的知識基礎。在教學中出示恰如其分的問題,讓學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問題高低適度,問題是學生想知道的,這樣問題就會吸引學生,可以激發學生的認知矛盾,引起認知衝突,引發強烈的興趣和求知欲,學生因興趣而學,而思維,並提出新質疑,自覺的去解決,去創新。

(四)合理滿足學生好勝的心理,培養創新的興趣。

學生都有強烈的好勝心理,如果在學習中屢屢失敗,會對從事的學習失去信心,教師創造合適的機會使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對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是有必要的。比如:針對不同的群體開展地理園地設計大賽、地理笑話晚會、邏輯推理故事演說等等,展開想象的翅膀,發揮他們不同的特長,在活動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與地理的結合點,感受自己勝利的心理,體會地理給他們帶來的成功機會和快樂,培養創新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