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運用信息技術輔助曆史教學
學科研究
作者:陳銀燕
摘 要: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成為課堂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特別是計算機信息技術教學手段走進初中曆史新課標的課堂,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因為信息技術把文字、圖片、視頻、聲音、動畫等集於一體,具有不受時間、空間限製的再現性和運動變化的可控性、模擬性以及強大的交互功能。合理利用信息技術教學,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便於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增強學生的愛國感染力;培養學生探究能力;培養學生學會學習的能力。
關鍵詞:信息技術;曆史教學;興趣;能力
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成為課堂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特別是計算機信息技術教學手段走進初中曆史新課標的課堂,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因為信息技術把文字、圖片、視頻、聲音、動畫等集於一體,具有不受時間、空間限製的再現性和運動變化的可控性、模擬性以及強大的交互功能。合理利用信息技術教學,能夠讓曆史“活”起來,讓學生“動”起來,讓曆史人物“站”起來。使學生如臨其境,印象深刻,有效地創設情景,渲染課堂氣氛,啟迪學生的思維,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曆史的興趣,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曆史思維能力。
一、運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視聽結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學過程是一種認識、實踐過程,又是信息處理、心理變化的過程,更是探究、情境創設和人格形成的過程。學習興趣是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渴望獲得文化科學知識和能力並與肯定情緒相聯係的積極傾向。學習興趣是學習活動的強化劑,在學生活動中起著巨大的推動和內驅作用,它能集中注意、活躍思維,使各種競技因素處於全麵的競技狀態,它能調動情感、堅定意誌,使人積極的尋求滿足認識需要的途徑和方法,而當認識需要得到滿足後,又會使興趣更為豐富和深刻,產生更高水平的認識需要和興趣。教育心理學家說:“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也形象生動的說明了興趣在學習中的作用。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和特點,運用多媒體聲色並茂、視聽兼有、生動有趣的特點創設情境,在新的教學內容與學生求知心理之間製造強烈的矛盾衝突和感官刺激,激發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濃厚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望,使學生由厭學、苦學變為好學、樂學。如:在《中國曆史》第一冊《秦始皇統一六國》這一課中,就可以利用計算機直接模擬秦始皇消滅六國先後過程,用一種顏色代表秦朝初期,逐漸去掉六國的不同顏色而成為一色來代表秦朝統一六國的疆域,以及配合運用聲音渲染當時戰爭的氣氛,利用直觀、聽覺表現的教學方法加深學生對曆史發展過程的認識與理解。還有每一課中都可以展現一些曆史人物、建築物、科技成就、文化作品、手工藝品、名勝古跡(遺跡)等圖片以激發學生探究曆史的興趣和情感,誘發學生在感情和行為上的參與意識,使其主觀上產生對研究古代曆史的追求和動力,燃起學生學習興趣的火花,使學生嚐到學會研究和探討曆史的樂趣。
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時情景不受時空限製,集畫麵、聲音於一體,動態演示與靜態畫麵相結合,再現於學生眼前,能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活動,抽象的知識轉化為形象直觀的內容,符合學生從直觀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特點,學生由“奇”而生“趣”,由“趣”而生“感”,心生疑惑,從而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運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增強直觀感受,便於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變抽象的說教為形象直觀的演示,是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最主要的特色。一個教師語言表達能力再強,總不如讓學生邊看、邊聽、邊想、邊動手的效果好,人類感官對信息的理解程度因刺激的方式不同而不同,視覺占83%、聽覺11%、觸覺占3%、味覺占2%、嗅覺占1%,而綜合刺激才能產生最佳效果,由於多媒體教學提供的圖形、聲音、影像等交互界麵及其交互操作,能對學生產生多種感官刺激,使原本單調的內容變得生動有趣,從而可以極大的提高教學質量,多媒體技術教學具有直觀、形象、動態演示等一些其他教學手段無法比擬的功能,形象地呈現事物的現象,具體地表達事物發展的過程,生動地揭示事物變化的規律,使抽象的知識轉化為一定的物質形態,變得形象具體,生動活潑,能有效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如中國現代史《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節是教學難點。學生對長征的意義、長征的艱苦及紅軍戰士的英雄氣概很難深刻地領會。我們在教學時,把剪輯好的《四渡赤水》、《大渡河》片斷給學生看,使他們真切地看到了紅軍爬雪山的艱險,過草地的困難和四渡赤水的機智靈活。為了造成強烈的課堂氣氛,播放錄像的同時,老師又聲情並茂地朗誦毛澤東的《七律·長征》,“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隻等閑……”同時電腦CAI課件顯示出長征經過的主要地點及路線。這一課,學生的注意力完全被吸引了,他們的第一信號係統受到強烈的刺激,情緒顯現出了曆史課上少有的興奮狀態。在既有可感性又有可見性的教學氛圍中,老師不需要費更多的口舌,問題便迎刃而解了。同時又解決了目前曆史教學存在的高密度、大容量的現實問題,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有著重要意義。